不少南人家族對于秦瑯的這個政策,倒也挺支持,紛紛聯姻,可楊家表面上也做的挺好的,但實際上卻并不怎么真心積極。
孫女楊蟲娘做了秦瑯的妾,還有一個孫女做了黃彪的續弦,另外又有數個孫女也是嫁入武安州的封臣,或為妻或為妾侍,而楊家也同樣迎娶了一些秦家封臣的女子。
更別說,秦瑯還特意把楊蟲娘的父親、兄弟等接到長安,安排他們到部衙任官,或是到國子監讀書,或是入東宮三衛里做侍衛。
楊季元其它的幾個兒子如今也都各在武安州中安排職事,孫子們也多在州縣學中讀書就學。
而秦家投資與楊家一起開發諒山的一些礦產,建立作坊等,楊家也都還是比較占便宜的,各方面對他們還不錯。
事實上楊家現在年輕一代里,多數都是對現狀比較滿意的,尤其是已入京城的楊蟲娘父親的那一支,覺得能夠重返中原,甚至到長安去,這是家族強大的表現。
當年祖上也是被迫南遷嶺南,一路遷到了交州,最后隨交蠻造反失敗退到這諒山里,雖說是個頭,但也只是個雞頭。他認為,做鳳尾總比**頭強,偏偏楊老爺子始終認為,寧為雞頭不為鳳尾,以前楊家再怎么說也是方圓數十里的霸主,現在卻得處處對秦家俯首貼耳,老爺子轉不過彎來。
楊家表現上現在還是老爺子的一言堂,可其實內部已經分裂嚴重,楊季元的兄弟楊季真當初死在與秦家的交戰中,所以楊季真那一支人,對秦家始終抱以極大的仇意,也是堅決的反秦家的。
而楊蟲娘父親做為楊家長子,因到了長安見到了外面更開闊的世界,也深刻認識到楊家的渺小,所以根本沒有對抗秦家的意思,認為要積極放開胸懷擁抱秦家,主動的融入秦家,也成為秦家在武安州封地重要的家臣,這樣楊家未來才能更光明。
而楊蟲娘的其它叔父兄弟們,也是意見不一,有覺得現狀很好的,也有認為還是以前那種情況好的,有人想甩開秦家,獨自開發礦山建立工坊,一家獨占,認為現在技術等也都有了,根本不需要再讓秦家來分一杯羹了。
有人則對秦瑯的兒子分封為諒山世襲縣令很不滿,認為這搶了楊家的利益。
老爺子還在,所以下面的這些聲音雖雜,但終究楊家還是老爺子做主。
秦瑯雖幾年沒在封地,可對于楊家這樣的大家族,也是一直緊盯不放的,他很清楚現在楊家的境況,也明白老爺子的心思,更了解楊家年輕一代里的分岐。
楊家其實不成威脅,永遠也威脅不到秦家,當年他們反抗過,可很快被打服。只是秦瑯不愿意把他們視為對立面,團結大多數,這才是最好的策略,這樣才能力量更加強大,如果一味的排除異已,那么就會樹敵越來越多,自己也會越來越孤立。
這就好比楊堅和楊廣爺倆,楊堅當年本是北周丞相,女兒是北周幾個太后里的一個而已,楊家也只是北周核心家族中的一個,甚至楊堅父親楊忠當年都并不是八大柱國之一,可楊堅這人雖崇佛,也沒怎么打過仗,但最懂的還是結交朋友,有好處一起分,所以他才能很快獨攬朝政,并輕易的篡奪宇文氏的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