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坪城不遠,一座石碉樓聳立黑夜里。
碉堡高大威武,高達十丈,四角形狀。每隔幾層的東南西北墻上各開有一豎長方形的了望孔,孔下還留有射擊孔。
碉堡筑在石坪城外的不遠,處于湖與山之間。
這樣的碉樓其實在如今的通海都督府遍地可見,這也是秦瑯所親自設計的碉樓防御,最早是在隴右邊地建造,是為了防范來去如風的黨項等羌人。
碉樓高大堅固,既是烽火臺,也是堡壘。
因為碉樓極高,且都建立在一些高地上,視野好,所以能夠早早發現敵人蹤影,及時的通過狼煙、號角、旗幟等傳遞警訊,也可通過碉樓調動兵馬,還可以做為兵堡,屯駐士兵。
若是羌騎來犯,士兵可立即退入碉堡中,羌騎面對這些石頭壘筑的碉樓一般也是無可奈何,狗咬刺猬。
這種碉樓用大石砌墻,結構穩定,大石砌內外墻,小石填墻心,泥漿膠結。整個碉樓上小下大,在底下幾層,只留有一門出入,而這門打造的異常結實堅固,從內部可以直接頂死,根本進不去。
而在底下幾層,則根本沒有留下孔洞門窗,在起碼也是四五丈高的碉樓面前,想通過攀爬等手段也進去也是相當艱難的。
這樣的碉樓不需要多少兵駐守,但能起到的作用卻非常大。而秦瑯當年在隴右搞碉堡群,這里一碉,那里一堡,這些碉樓單獨一個確實不足為懼,打不下我繞著走就是。
可問題是,如果這樣的碉樓多了,那就不一樣了。
一個碉樓小的能藏兵十幾人,大的能藏百人,里面儲藏的干糧和水,往往能夠堅持一月以上。
當十個百個碉樓里的兵聚一起時,就不是一個小數字了,如果敵騎繞過,就得面臨著這一個個碉樓居高臨下放箭射擊的威脅不說,更得面臨著后顧之憂,得擔心碉樓里的兵殺出來。
秦瑯當初在隴右提出來,不筑大城,不修長城,而多筑碉樓。
碉樓不大,修起來簡單,既是烽火臺,又是堡壘,還是藏兵所,士兵們在外若遇敵人來襲,可就近退入碉樓。
碉樓通過烽火等聯系,還可以調動集結,偷襲、阻擊敵軍等等。
這個碉堡戰術,在隴右還沒怎么來的及全面推行,黨項和吐谷渾就先后被秦瑯的主動進攻給干趴下投降了。
后來秦瑯世封安南武安州,到了那邊后發現這里蠻族眾多,民風彪悍,所以也就讓自己的封臣騎士們也在領地上建碉樓。
一個騎士修一座大的城堡不現實,但修一座幾丈高甚至十幾丈高的碉樓其實卻要相對容易些。
在秦瑯的積極推動下,武安州這些年修起了上千座大小碉樓,號稱千碉之領。
而他一路打到云南,建立了通海都督府后,給程處默的規劃里,很重要的一個軍事防御計劃,也就是在建水、步頭等幾處交通要地,建立起幾個中心要塞,然后在幾條交通線上,多建碉樓。
這些碉樓既是烽火臺,又能當驛站,還能當兵堡、巡邏站點等等,易修好建卻又十分堅固。
石坪的碉樓算是比較小的碉樓,同樣也是石頭砌成,外面粗糙堅固,內壁平整光滑。
碉樓修建成本不高,修建的速度也快,但卻易守難攻,可謂是通海唐軍防御上最節約成本的一個好玩意了。
段彝面對著這么一座高塔似的碉樓也是無從下嘴,所以計劃先不動他,而是直接偷襲石坪城,他認為只要能夠突襲進入石坪城,那么碉樓里的那一隊唐兵根本不用理會。
段平帶著一百多青壯摸到城下,豎起一架架長梯。
蛙鳴聲中,他們的動靜完全被掩蓋。
城上,有幾名蠻族土團在打著磕睡。
通海府有通海軍,通海軍下又有軍城、守捉、鎮戍,如步頭、建水等皆為軍城,這些都是駐有幾百上千唐軍主力的,而鎮戍一般只有幾十到一二百人。
石坪雖說也處于一個交通要道之上,但因為居于通海府的西邊,所以并不是最關鍵的幾個駐軍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