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中原錢荒,對于本就不是稅賦區的嶺南地區,是禁止銅錢流入的,所以嶺南人主要是用金銀交易,而且也曾經長期是私鑄銅錢、假冒偽劣銅錢的鑄造地。
但貞觀以來,朝廷對于貨幣的管控空前加強,從各個方面加強監管,又是打擊假錢,又是禁止私鑄,又是禁止銅器的私人鑄造販賣,禁止融化損毀銅錢,禁止囤積銅錢等等。
另一面錢莊、銀行等出現,讓商人地主百姓們不再把錢存家里了,把錢存銀行錢莊中還有利息,而銀行收到的錢并不會全存起來生銹,而是進一步的流通出去,擴大了流通量。
更別說,貞觀以來,對礦產的開采政策放松,礦課降低了,開采的收益增加了,開采量自然也就提升了上來。而且大唐這些年,一直對外也大量進口銅料等,并通過貿易流入了許多真金白銀。
金銀鑄幣流通,也擴大了貨幣流通量。
再到后來鈔票、莊票、銀票等也開始發行,就更加增加了貨幣的流通量了,錢荒這個困擾著中原王朝無數君臣的難題,已經緩解了許多。
現如今,絹帛其實已經很少在交易中使用了,特別是在小額交易里,幾乎已經沒有誰再扛著絹交易了。
嶺南的百姓更鐘愛金銀幣,對于銅錢不太喜歡,大額用金銀幣,小額一般直接用鈔,日常零用才用會銅錢。
不過嶺南,尤其沿海幾大港的商業異常繁榮,所以對錢的需求量也更大。
雖說鈔票這玩意運輸攜帶等都方便,可普通百姓,終究還是更喜歡真金白銀一些的。
只是先前朝廷已經推出新政,禁止百姓商人交易時再直接以金銀稱重流通了,只允許使用朝廷鑄造發行的金銀幣。
朝廷鑄造的銀幣都是摻銅的,金幣也并不是純金的,所以這些鑄幣有標定面額,按面額使用,而不是按含金量來使用,總的來說,朝廷鑄的幣面額價值,比實際含金銀量的價值要高出一些,這也是朝廷故意留的鑄幣利潤。
所以如果百姓把朝廷的金銀幣剪切稱量使用,其實是劃不來的,會貶值,而且也違法。
“我們可以鑄造一些重量更輕,面額更小的金銀幣,這樣方便交易,或者,我們還可以發行鑄造一批銅元,比普通的銅幣大些,如金銀幣那么大,但更值錢些。”
錢師爺馬上明白過來,“衛公說的這銅元,莫不就是要做寶泉,以一當十?”
“差不多是這意思。”
“這可不是小事。”錢師爺立即道,寶泉一般是指那些當十錢,甚至是當二十,當百的錢,在一些動蕩的時代,朝廷為了斂財,維持開銷,于是就只能鑄大錢,用兩三枚銅錢的料,鑄出來的錢,卻當十枚當百枚的用,這種錢,也叫重寶、寶泉、大泉等。
一般來說,只有財政崩潰后,才會搞這種大錢,這其實就是搶錢,收割百姓的財富。
道理其實很簡單,銅錢做為貨幣,其實是以他本身的銅錢做為實物質押的,銅錢的含銅量,其本身就很值錢。
這本身就是實物貨幣,也是有價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