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氏白子國自傳說中的戰國時代的國王仁果開始,到三國時的龍佑那,再到貞觀初的張樂進求,延續了三十三代,歷經了七百多年的歷史。”
牛見虎更驚訝了,“從春秋戰國到隋唐?延續三十三代,吹牛吧?這種蠻地,還有這么厲害的部落?就算是哀牢國,也沒這么久遠啊。”
秦瑯倒也沒反駁,他自己也認為雖然蠻子們世代這般傳唱白子國的歷史,但這歷史肯定也非全是信史。
他相信白子國歷史上肯定也經歷過一些改朝換代,就好比林邑國,從漢至今,國王都姓范,可實際上卻已經更替了四個王朝,只是他們的國王都用了范做為漢姓而已。
而這白子國,也可能早經歷過許多更替,只是后來的人依然沿用了這個國名,甚至后來一直沿用張姓罷了。
就如白子國傳承到現在,張樂進求不就把王位傳給了自己的女婿細奴阿邏嘛。
當然這個傳位其實也不是什么傳說中的禪讓,因為張樂進求并不是沒有兒子,就算他沒兒子,張家傳了幾百年,王族也是支系眾多的,哪會傳給外人。
細奴阿邏少年時是個農夫沒錯,但別忘記他家祖上可是哀牢王族中的舍龍一族,后來避難到邪龍,舍龍一族到來后,得到許多邪龍當地的哀牢人的支持,他們的勢力不斷擴充壯大,逐漸的形成了白子國中一個以舍龍一族為中心的部落聯盟。
而白子國其實本質上,也只是一個部落聯盟而已。
從秦漢開始,中原不斷向西南擴張殖民,無數的漢人移民過來,那個時候移民,往往是整個家族遷移過來,伴隨著王朝政治軍事勢力的介入,漢族移民、商人也大量進入,漢文化隨之傳播。
一直到隋唐,七八百年的時間里,漢移民與當地的蠻夷融合,漢人大姓與蠻族夷帥,據地稱雄,時間長久,許多南遷的漢族因與中原內地相隔許遠,聯系不便,也漸漸的變服從其俗,走上了夷化的道路。
滇西地區的白蠻,其實正是從漢武帝開拓西南開始移民進入的漢族人與當地蠻夷融合后的群體。
就如爨氏家族,在蜀漢時,也僅是南中八大姓的一家而已。
漢武帝開拓西南,進入云南后,最早就是進入洱海一帶,所以后世大理、祥云、大姚一帶交通線上的原昆明夷,與漢晉以來不斷遷入的漢民族融合,形成眾多部落。
在洱海以及周邊地區,散布著大量的部落,統轄的人口多的五六百戶,少的二三百戶,且都是從事農耕為主,這些部落也大多是漢姓,以楊、趙、李、董、張等為主,他們各據山川,營造城郭,不相役屬,文化上,這些部落語言仍非常接近漢語,他們用的文字、甚至是習俗等,也與中原漢族接近,因其本就是傳承的漢晉時的中原文明。
這些部落,其實就是當年的漢晉殖民者們整合一些土著蠻夷后,形成的類似于城邦的體制,城邦與城邦之間,還建立了城邦聯盟。
張氏白子國,其實正是這樣一個洱海城邦聯盟。
細奴阿邏本是滇地古國哀牢王國的王族一支,他們家遷到白子國內定居后,很快得到許多這里的哀牢族人的支持,于是漸漸的形成了一個強力的族群聯盟。
最終,這支舍龍部落聯盟,對張氏所占據的白子國城邦聯盟的盟主地位發起了沖擊,經過戰爭之后,張氏不敵舍龍,最終張氏不得不求和,甚至把女兒嫁給了細奴阿邏以求和。
這個和親,暫時緩和了雙方的關系,但并沒有維持太久的和平,舍龍部落實力越來越強,最終細奴阿邏還是對張氏發起了最后總攻,張氏不敵,城邦陷落,最終國王張樂進求也不得不‘禪讓’王位給細奴阿羅。
而細奴阿邏在接受了禪讓之后,也正式建立大蒙國,自稱奇嘉王,定都巄嶼圖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