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瑯雖然霸道了點,流氓了點,可這確實是符合大唐利益,且很有可行性的做法,眾人也只是稍表猶豫,然后也就同意了。
畢竟秦瑯在嶺南是當之無愧的主官啊。
平時大家稱秦瑯有叫秦相的,秦相公的,也有叫宣相的,經略相公的,還有叫使相的,叫平章的,甚至也有叫令公的,節度使等等的。
但秦瑯在嶺南最重要的一個官職,其全稱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中書令兼鎮守嶺南節度經略九府宣撫處置使兼使持節都督廣州諸軍事、廣州刺史,使持節都督交州諸軍事、交州刺史,兼管南中通海都督府、管理嶺南諸港通商事務、南洋通商大臣,兼提督南洋水師軍務兼理糧餉、節制各鎮、兼理營田、度支、兼采訪觀察······
那個正式頭銜長的嚇人,幾乎無所不包,嶺南大大小小軍事行政賦稅司法監察甚至是貿易通商等等,都在他的管轄范圍之內,還有承制拜封、先斬后奏特權。
因此秦瑯直接拍板一言堂都沒半點問題。
整個嶺南所有官場,各個衙門的人,都是秦瑯的下屬,除了那兩監軍院特殊點外。
他都不需要請求朝廷,更不需要得到嶺南官員們的多數支持,所以直接就可以下令新設朱吾、象林二州,增設象林下都督府,增設順化軍等等。
這都是合法的。
若沒有這一長串的頭銜,沒有皇帝破例授予的全權,秦瑯若只以廣州大都督或是鎮南大都督職來做這決定,下面的人都完全可以反駁,甚至保留自己意見,而且最后也一樣還得請奏朝廷,等朝廷批復許可方行。
朝廷同意批復了,嶺南也得各衙相互配合才行,因為諸衙并不統屬的關系,配合起來可能就很麻煩。
但現在,整個嶺南府道州縣,全在他統領之下,所以秦瑯的話無比管用,設州縣,編軍府,調錢糧,移百姓,開商屯等等,甚至是直接跟林邑的外交,都不用再經朝廷這么一道手,方便快捷無比。
”趕緊再加把火,把生米煮成熟飯,弄成既成事實,然后再派人去跟女王好好談一談,我們可以給他們些補償,看他們需要什么,要船還是要錢什么,都好談,慢慢談就是,但地盤咱們得先吞下來。”
“我看那位校尉功勞不小,干脆便破例授他為象林州都督兼刺史,對了,那位校尉叫什么名字來著?”
掌書記劉仁軌馬上道。
“我特意去調查了一下這位校尉的注色經歷,名叫王玄策,原為廣西道融州黃水縣令,從七品下,因政績考核上優,升從七品上朝散郎階,侯選授職為愛州九德折沖府的長史,從七品上。”
“去年,鎮南大都督府李長史從愛州抽調府兵越過橫山南下,王玄策應召,他被授為抽選的一千府兵的指揮官。”
秦瑯聽著這個名字總覺得有些熟悉。
而其它官員們則更驚訝的是,原來這個膽大無比的校尉,居然還是個文職?
融州黃水縣令?
“沒印象啊!”
“王玄策應當不是嶺南土人吧?”
劉仁軌翻看了下自己的筆記,“這位王長史出身于瑯琊王氏,其祖上在南朝梁時南遷入嶺南,后來一支遷到廣州。王玄策便是在廣州長大的,后來曾入長安國子監讀書,再后來隋亂回到廣州老家,被桂林李襲志征召為參軍。”
“后李襲志歸唐入朝,王玄策被朝廷授官融州黃水縣令,政績不錯,于是晉為朝散郎,再授為愛州九德折沖府的長史。”
從這份履歷來看,王玄策的出身等都還不錯,瑯琊王氏天下有名,雖說他家只是其中一支南遷的分支,但畢竟也算名門之后,時人還是比較看重這個的。
而他又曾在長安國子監讀過書,因此跟嶺南土蠻還是有區別的。更別說李襲志在隋朝末年為桂林的郡丞,也算是當時嶺南八大割據勢力中較強的一支,特別是后來主動歸附大唐,在朝中也比較受重視,他本身就是關隴將門出身,所以后來入朝,與羅藝、杜伏威等這些反王待遇還是不同的。
王玄策做為李襲志的老部下,有這個關系在,當然前途也還不錯,從參軍升為縣令,再從縣令升為折沖府長史。
由地方轉入軍中,這說明王玄策本身也是有軍事才能的,否則不可能通過兵部的銓選。
秦瑯哈哈一笑。
“當年隋末之時,嶺南大亂,桂林做為嶺南門戶,江陵的蕭銑江西的林士弘等都曾南下攻打,但都在李襲志的堅守下無功而返。李公是位能文能武的能人,王玄策曾在他麾下為參軍,說明也是個人才,如今有此功績,倒也不足為奇了。”
“就授王玄策為檢校象林州都督、刺史,提升為從五品下武散階,游擊將軍,以示嘉獎!壯其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