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朝廷的金銀幣一真是控制在成色八成八左右。
雖然貞觀改革以來,金銀幣大量鑄造,且以標準面額使用,不得毀損剪取使用,但金銀畢竟很貴重,一般人平時也用不上金銀,尤其是金幣。
近年工商大興,錢熱起來。
金銀越發貴重,過去是一兩銀折銅錢一千五,一兩金折銀五兩左右,折錢八千。
金銀比例一比五。
但是隨著海貿大興,海外胡商們也看到了商機,開始大量的把白銀運來大唐,這主要就是因為在海外,許多外國金貴銀賤,相差巨大。
比如說在法蘭克國,金銀比價達到了一比十三,甚至有時一比十五,在東羅馬、西哥特、波斯等國,也大致是在這個水平左右。
大唐一比五的金銀比,這就是巨大的商機。
最早是一些聰明的胡商販運香料、奴隸等值錢的東西來大唐,換取黃金瓷器絲綢等運回去,再換成香料、白銀等運來。
后來有人就干脆只做金銀倒賣,一箱箱白銀運來,一箱箱黃金運回去。在大唐用五比一銀換金,到了西方,再用一換十二十三的金子換銀,這般來回的折騰,甚至比販賣香料還賺錢。
后來大唐很快發現了這個漏洞,立馬出新規堵上,禁止金銀銅錢,以及金銀銅器流出境,嚴厲打擊。
后來又出了許多新規,甚至金銀比例也開始調整,逐漸接近國際金銀比價,從一比五,到一比六、一比八,直到如今大致穩定在一比十。
大唐仍然繼續禁止金銀銅幣和器物出口,但卻允許進口。
這給了許多胡商們繼續倒賣賺錢的機會,但大唐很歡迎這些真金白銀的流入,如今倭國是大唐最大的海外銅料和銀料進口國,天竺、波斯、羅馬、法蘭克等成為主要的黃金進口地。
大唐體量巨大,雖然每年大量流入金銀,可在以貴金屬實物貨幣為主的經體制下,這些流入的金銀銅主要被用于鑄造貨幣,并在大唐流通開來,甚至漸把海東四國也納入了大唐貨幣流通區,巨大的需求,使的這些海量的金銀流入后,雖然改善了錢荒,但卻并沒導致金銀的貶值。
一枚成色百分之八十八的開元金幣,能換十枚開元銀幣,能夠兌換兩萬銅錢。
金銅比由過去的一比八,到現在一比二十,銅錢其實并沒貶值,依然十分堅持,只是金大幅度升值了許多。
所以如今百姓對于金幣、黃金更加喜歡。
只是朝廷對金銀幣的管理很嚴格,禁私藏囤積超過數量的,且對黃金器物的擁有佩帶,也更加嚴明了等級。
沒有身份的平民,只能戴限定的少部份金飾,金器不許私有,而賤民奴隸,連金飾的佩帶資格都沒。
這些政策,都是為了保障黃金做為貨幣的屬于強化,更好的做為貨幣流通。但這也更進一步的提升了黃金的社會地位。
如今就算是平民百姓結婚,最重要的也是金飾。
最起碼得有一枚金戒指,條件好點的還講三金,甚至是五金。
至于說官人、士族等有身份的人,則都喜歡在規定許可內擁有使用金器,如蹀躞帶的金扣啊等。
這些都是身份的象征,既代表財,更代表勢。
一枚金牌用足金二兩,一枚金幣雖為一兩,但成色只有八成八,就值二萬錢,足金雖不能直接流通使用,但拿到金銀鋪、或錢莊銀行都是能夠兌換的,一兩足金,都能兌換到兩萬二千錢左右,只要成色好,是很值錢的。
秦不器一人獨攬十三金牌,光金子就能值差不多三百貫錢了,對于秦不器這樣只有視七品的二轉勛官團旗手來說,這可是一大筆錢了。
嶺南經略衙內軍待遇雖好,但一月的月錢也就三千,這都是頂級待遇了,堪比皇帝的北衙禁軍。
其它的各種月糧啊,衣料錢啊,年節賞賜啥的加起來,他一年下來所有的這些,包括他做為旗手能享受到的視同隊副的待遇,以及二轉勛能享受到的待遇,一年錢糧衣賜等都加起來,大約有五十貫左右吧。
但這些錢,也還包括了自己的置衣錢,而他還要養家,因此雖然待遇不錯,但也僅僅是過的稍富余而已。
一下子得三百貫,那可真就是一筆飛來橫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