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哈哈狂笑,縱馬奔馳。
以前聽過無數皇帝南征北戰的故事,也常聽坊間如何傳唱衛國公秦瑯是如何戰神降世,所向無敵,在那些令人熱血沸騰的戰爭故事里,他們是如何的橫刀立馬,縱橫披靡。
如今,也終于輪到他了。
五千輕騎一日夜奔襲二百里,以五千對戰十萬,激戰半天。身上幾十斤重的鎧甲壓的肩膀酸痛,還有那丈八馬槊握在手里都已經讓手臂酸麻,但心頭卻依然火熱。
越打越興奮。
他身上插了已經不下十支羽箭,甚至有幾處甲都被砍破砸凹,但承乾渾然不覺。
此時已是午后。
太陽在半空中灰蒙蒙一團,感覺不出絲毫的熱力和往日的威嚴。
北風呼嘯,雪風飄飄。
吐谷渾人在四處逃竄,承乾策馬在追。
梁建方、高侃、高甄生一員又一員大將領兵趕到,將吐谷渾人最后一點翻盤的希望也徹底的碾碎。
慕容承終究不是慕容伏允,沒有那幾十年的老練經驗,他雖然桀驁不馴,卻欠缺真正血與火的歷練,面對著一次又一次的機會,卻總是錯過。而這里的吐谷渾軍,也不再是當年伏允麾下那支能夠動不動向中原咧嘴跐牙的強軍了。
被秦瓊秦瑯柴紹程咬金薛萬徹等一次又一次的砍殺過后,早不復從前。當年那支兇惡陰狠的吐谷渾,許多人不是戰死在唐軍的橫刀下,便是兵敗被俘后被砍掉了大腳拇指送去做奴了,甚至有的連雙手大拇指都被砍掉了,他們沒法快速奔走,也沒法再牢牢握住刀槍,許多人甚至永遠的離開了青海,被送去大唐的四邊,或在礦坑底下,或在甘蔗園里,日復一日的重復著勞作,連馬都不機會再跨上了。
還有許多吐谷渾牧民雖沒遭受斷趾斬指之痛,卻也被遷移到別外安置,或為大唐在嶺南戍邊,或在遼西牧馬,又或在中原喂牛,或是到西域去屯田。
曾經也有百萬的吐谷渾,在經歷隋唐的幾次大征伐且兵敗后,人口損失嚴重,雖然隋末時也迅速恢復了不少人口,且還曾趁中原大亂,從河西隴右等地了吸納甚至是搶掠了許多漢人,但在貞觀以來,屢次大敗,使的他們的人口銳減。
先是原本附于吐谷渾的黨項羌等諸羌,數十萬眾先后脫離吐蕃,就連曾是吐蕃核心之地的白蘭的諸羌,也都倒向大唐,更別提在西面西傾山等山區的羌氐,這大量的羌氐部眾脫離吐蕃,讓他們損失了起碼三分之一的人口。
緊接著是幾次唐軍討伐,戰死的青壯就有不下十萬,而戰敗后被俘為奴,事后被遷移走的部眾,再加上后來直接被大唐割去的東面幾百里地上的諸部,更是讓吐谷渾直接損失了一半左右的人口。
吐谷渾雖說立國數百年,可終究也只是個游牧為主的部落聯盟,而且青海一帶的地理氣候條件也比不過北方草原的突厥等,這使的吐谷渾在遭受了這么大的人口減員后,其實已經傷筋動骨了。
可偏偏慕容承卻看不到這些,或者根本不在意這些。
戰爭打的就是人口,就算是游牧部族,能夠全民皆兵,老弱婦孺一起上陣,可作戰的主力還得是青壯。
吐谷渾的青壯損失太嚴重,慕容承聚集此處號稱有十萬眾,實際上青壯戰士不足兩萬,加上少年和老人,也不過三四萬人。
可此時的吐谷渾,對唐軍有很嚴重的心理陰影。
他們敗在唐軍手下太多次了。
不過戰前叫叫囂的多響,可一旦真正的兵鋒相交兩軍對陣,尤其還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的突襲,連對面多少唐軍都搞不清的時候,吐谷渾更一團糟了。
從始至終,慕容承糟糕的指揮水平,給吐谷渾人最沉重的一擊,讓他們就連那基本的戰斗力都沒能發揮出來。
這些吐谷渾人就如同是砧板上的魚肉,任唐騎宰割。
日出至日暮,追殺一天。
日暮黃昏。
烏云遮天,狂風大作。
高侃追上了承乾,牽住了他的馬,“殿下,不能再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