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書侍郎馬周、檢校中書侍郎許敬宗,
黃門侍郎劉洎、崔干。
吏部尚書李大亮,吏部侍郎崔勖、高季輔。
兵部尚書由并州大都督府長史李績兼任,崔敦禮為兵部侍郎代為主持兵部事。
唐儉為戶部尚書、武士彟為戶部侍郎。
李績兼太子少詹事兼東宮左衛率,李大亮兼河南尹。
王珪加特進,許五日一參。
魏征加太子太師,加特進,仍任侍中,主持門下省事務。
“諸卿對朕的任命可有異議?”皇帝目光掃視眾人。
大臣們還在品味皇帝的這番人事調整,這次的調整動作很大,每個人都試圖從這些調整中,看出皇帝心中的想法。
猜度帝王心思,雖為大不敬,但為人臣子,要立足朝堂,這卻是必不能少的。
檢校中書令長孫無忌、侍中魏征、左仆射房玄齡、右仆射高士廉,三省四位長官,然后是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和同平章事、參知政事這些頭銜的其它宰相。
中書侍郎馬周這是之前就拜宰相的,而這次又新添了好幾個新拜相的。
檢校中書侍郎許敬宗、檢校黃門侍郎劉洎、崔干,
吏部尚書李大亮、兵部尚書李績、戶部尚書唐儉,新增了六位宰相,使的中書門下一共是十位宰相,再加上特許五日一朝的王珪和在外的秦瑯,總共十二位。
秦瑯以宰相銜出鎮南疆,王珪病情嚴重,還不知道能撐幾日,所以實際上還是朝中的這十位宰相。
韋挺為御史大夫,岑文本仍為翰林院大院士,褚遂良加諫議大夫。
李績有些特殊,皇帝雖任他為宰相,為兵部尚書兼太子少詹事兼東宮左衛率,但好像并沒有免掉他并州大都督府長史、并州刺史之職,所以李績可能跟秦瑯一樣,為掛銜使相,兵部的事情由崔敦禮主持。
這么一來,實際朝中只有九位宰相。
有那頭腦靈活的已經迅速的把這幾位宰相過了一遍,除去幾個老面孔,這次新入政事堂的也就是李大亮、許敬宗、劉洎、崔干和唐儉五人了。
李大亮最早是隋朝關中禁軍出身,后來兵敗被俘投過瓦崗,再后來主動脫離投大唐,從縣令一路到總管,武德朝時曾很得高祖賞識,貞觀朝則因為搭檔秦瑯,更是仕途通暢,從河套豐州再到嶺南交州,李大亮與秦瑯關系密切,人所皆知。
很明顯,李大亮任吏部尚書,入政事堂,這應當也是太子這邊的人了。
檢校中書侍郎許敬宗,最早是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玄武門之變時為長安縣令,也是出過力有過功勞的,后來不知道怎么的被貶,沉浮了幾年,后來又搭上秦瑯的路子,進入轉運司,表現不錯,多有功勞,如今檢校中書侍郎,與馬周一起再次當起了皇帝的御用筆桿子,重回老本行,這明顯也應當是太子這邊的。
劉洎先前也是東宮官,后來提為尚書左丞,表現不錯,實干能力挺強,但是向來與太子關系不睦,離開太子后,聽說與魏王走的較近,這人應當算是魏王黨的。
戶部尚書唐儉是個老資格,這位是高祖的太原元從功臣之一,很早就封國公,甚至拿了免死券的,可也正因此,在貞觀以來,被冷落了很久,朝中皆知唐儉跟秦瑯關系不好,這位不是太子黨的,并不清楚究竟是魏王黨還是吳王黨,反正肯定不是太子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