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瑯這段時間挺平靜的。
熱孝在身,被天子奪情起復,領兵抵御吐蕃入侵,秦瑯臨危受命,當然不能拒絕,但松州局勢很好,所以當戰局處于僵持階段后,他便干脆把軍務都交給了從茂州帶兵趕來的茂州都督蘇定方。
自己結廬而居,每天一襲麻衣孝服,專心的在寫書。
皇帝親自為秦瓊御制了神道碑文,算是為秦瓊的一生做了蓋棺定論,洋洋灑灑數千字,追憶了君臣戰友情,緬懷了秦瓊的戎馬一生,英雄蓋世。
很官方,也都充滿了贊譽,但畢竟這是神道碑文是墓志,字數也是有限的,而且還有一定的體裁限制等。
秦瑯這些天在寫的,卻是以傳奇話本的那種模式來寫,盡量情節豐富一些,尤其是他首開白話的這種寫法。要知道隋唐時代,還是很崇拜古文的,尤其是南北朝以來,還受宮體影響,講究詞藻華麗,對仗工整。
這在文字水平上很考驗本事,很有技巧性,但是呢,你傳播的時候,相對較為小眾,畢竟文字經過精煉加工之后,還是較為簡煉的,雖然華麗,但字數有限嘛。
好比漢晉時代的那些故書志異等,往往幾十數百字就能完成一篇小說故事,雖說很精煉了,但略顯干巴,尤其是對普通百姓來說,未必能直接聽的懂更看不明白。
這種精煉的寫法,其實也是跟漢字傳承有關,畢竟在以前,是以簡櫝形式記錄文字,書寫不便,所以必須得少廢話,能用一個字寫完,絕不用兩個字。雖然漢代起開始有了紙,在南北朝時代,造紙技術更是突飛猛進,但這時代沒印刷術啊。
還是得手寫筆抄,而讀書人始終是少數,是精英,故而書籍都是盡量簡潔,那些著名的圣賢經典,往往也就那么一兩萬字而已。
因此,誰會把平時口語的大白話寫在紙上呢,浪費紙浪費墨,還浪費抄寫時間、人力,太不劃算。
而對秦瑯來說,他一心想要為秦瓊寫一本個人傳記式的小說,而不是那種將來附于史書上的傳記,不可能就那么干巴巴的幾百幾千字。
那么少字數,怎么能容納的了秦瓊豐功偉績的傳奇一生呢。
寫秦瓊傳記小說,而不是傳記,這是重點,寫這樣的一本傳記小說,除了記錄秦瓊真實的人生經歷等,適當的加工肯定也是需要的,還得有藝術性,更得能在大眾之中廣泛傳播。
這樣做不經緬懷秦瓊,更重要的是為秦家揚名。
如果能進一步的把秦瓊神話,那么對于整個秦氏家族來說,都是極其有利的。
故此,秦瑯最后決定,就按他先前寫三國演義的模式來寫,三國演義就是秦瑯寫的第一本半白話文小說,屬于歷史演義,章回體裁的小說。
雖然在后世,認為三國演義不完全算是白話文,應當屬于半文半白,但在這個時代,當初這本書一出,可謂是洛陽紙貴,轟動長安,引的無數百姓爭相傳誦,最關鍵就在于把歷史演義成故事,寫成小說,進入了藝術的再加工創造,源于歷史,卻又與歷史有些不同。
比如說尊劉貶曹,以蜀漢為正統,這都是很獨特的角度的。
畢竟在魏晉南北朝時代,曹魏才是延續漢朝的正統,然后西晉再受禪于曹魏,西晉再這樣一路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