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
面對資格最老的拓跋赤辭的質問,左領軍將軍、扶州刺史、靜邊軍使劉蘭成笑著道,“賜國姓公,太尉可是戰功赫赫,乃我大唐戰神,你對他的戰略部署難道也懷疑?”
“不敢懷疑,只是疑惑,總得讓我們明白,才好執行配合。”被賜名李思恭的拓跋赤辭當面不敢跟秦瑯這樣說,但面對劉蘭成時,還是總要擺擺架子的,況且,他確實也搞不明白,這里好好的不守,非要跑東面四十里去守。
“正因那邊開闊平坦,地形適合大軍團展開作戰,我們現在這個位置,寬不過兩三里,實在是太過狹窄了,別說相對三十萬人馬來說,就是對三五萬人馬來說,也是太狹窄的,這樣的地形,根本擺不下幾個兵,到時難道前方幾千人打仗,后面幾萬人看戲?”
而往東四十里,那里寬約十里左右。
其實這個寬度,對于即將到來的三十萬人的會戰來說,也還是太狹窄了,更別說還有八萬唐軍正在趕來,這將是一次人數多達四十萬左右的超級大會戰,就是百里大平原都不嫌大。
對于秦瑯來說,如果十萬羌兵擁堵在一個兩三里寬的河口,這根本就沒有操作的空間了,到時就只是亂砍了。
而秦瑯認為要用十萬羌兵堵住二十萬吐蕃兵,光是這樣亂砍硬堵是不行的,必須得有操作,得有調度。
得是在戰場上擺開軍團戰陣,而且各軍陣之間還得有空間,以便于機動,不能一味的求縱深空間。
超大縱深空間部署,其實更適合于進攻的一方,這樣他們可以保證后續更大的進攻沖擊力和持續能力。
而對于守軍來說,你要是搞超大縱深部署,那就意味著擺在前面的可能就一直是要被無情消耗的。
特別是對于十萬羌部來說,他們本身就多是帶馬的騎兵,更需要空間機動。否則,他們連輕步兵都不如。
劉蘭成他們到來之前,拓跋赤辭他們雖然也在此前就按秦瑯派來的參軍們的命令,將十萬人馬,整編成了十個軍團,每個軍團一萬人馬,分成左中右三部,每部三個千人大營。
但在阻擊部署上,確實沒有什么像樣的計劃,就是打算擠在河口上硬堵,層層攔截,依山背河,跟吐蕃人死磕到底。
他們甚至是計劃棄馬步戰,挖壕溝,樹柵欄打陣地戰的。
但對于劉蘭成他們這些久經戰陣,打了大半輩子仗,尤其是打了太多大軍團大會戰的優秀將領們來說,這種部署簡直就是太操蛋了。
打仗可不是部落群毆,必須得有層次,得有戰術。
幾十萬人級的大會戰,你不能只讓幾千人打,幾萬人看,你得把兵都用上。
“我來講解一下太尉的戰術部署吧。”
劉蘭成看著那一群羌部首領們全都茫然的眼神,知道要是不講透一點,估計他們等決戰的時候會更懵。
取來一副大羊皮地圖,上面繪制的正是眼前的河曲一帶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