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朝廷這邊并不愿意勞師遠征,上一次大戰,那是吐蕃自己找死來犯,當然得反擊。
可讓大唐再出兵幾千里遠征高原,就沒幾個贊成了,去干什么?
跑去再砍幾萬吐蕃蠻子?難得到什么?
雖然曾經去過吐蕃的使者說,其實邏些河谷、山南雅壟河谷,都還不錯,是個可以農耕的好地方,但畢竟那里的河谷就算能夠適合農耕,可中間隔著幾千里的高原地帶,占了也是塊飛地。
以現在的情況來說,大唐根本沒必要去維持這樣一塊飛地。
既然吐蕃肯請罪投降,那還不如接受。
當然,也不能太便宜了吐蕃人。
現在的關鍵就是朝廷到底是怎么壓榨吐蕃一番。
要多了,吐蕃人估計也給不起。
李世民讓秦瑯提個條件。
“以唐拉山脈為界,倒也不是不可以,但不能太輕易答應他們,不過有三點不是能松口的,一是蘇毗、后藏都得脫離吐蕃自立,其二是吐蕃以后每年得向大唐納貢,其三,吐蕃以后是大唐的藩屬,而蘇毗、后藏諸邦,為大唐附庸,吐蕃以后不得侵犯蘇毗后藏諸邦。”
吐蕃北以唐拉山為界,東以橫斷山脈、怒江為界,給他限定邊境,圈死他,不給他以后再擴張的機會。
“吐蕃不可封王!”
對于吐蕃的地位,秦瑯認為可劃為藩屬國,但不賜封其贊普為國王,只賜封為郡王,授都督、將軍。
而蘇毗、后藏也要給他再細分一下,多劃些都督府、州縣,宗旨就是多設府州,眾分其地,不讓一家獨大。
蘇毗、后藏地位則是附庸國,也不給他們設國王,只封他們為都督、刺史,授封國公、郡公、縣公等爵,授將軍等。
朝廷可象征性在那邊建立一條入蕃的驛路,設一些驛站,在各藩派設諸如都督府司馬、州司馬等官,還可考慮在那邊設一二鎮兵馬,不需要多,派些軍官,帶點兵過去,然后在那邊再征召一些當地土人,有那么千八百人或兩三千就行。
而唐古拉山以北地區,則最好是直接設為羈糜區,而不再是附庸國。
“可設立西昌道,將多彌、白蘭、黨項、西山等諸羌皆納入,設都督府、置州縣,羈縻統治,以其首領為刺史、將軍,另朝廷筑城派軍,移民實邊。”
這個西昌道,北至積石山,南抵唐古拉山,東抵劍南,將一眾羌部全都納入,黨項和西山那邊已經開始改土歸流,設立正州,駐軍移民這個不變,而對更遠的白蘭、多彌等羌落,將他們納入西昌道,設立都督府州縣等,可以先授封他們的酋長等為都督刺史等。
一步步來。
以后這西昌道不僅是個化外之地,而是要一步步納入實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