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于是賜華容公主給來朝的高昌王,又在高昌置西戎校尉管理西域事務。
雙方關系密切,后來隋征討高句同為,高昌王還親自帶高昌兵前往遼東協助征討。
高昌在隋朝時,借助新興的中原大隋的聲勢,讓他們得以擺脫突厥人,不再受到那么強的壓迫。
只是后來隋二世而亡,高昌再次被突厥控制。
直到大唐興起,高昌便想再如當年與盟一樣借勢,一開始入中原朝貢,主動歸附等等,都是效果極佳,大唐也對高昌很不錯。
可隨著大唐連續攻滅了西突厥的莫賀咄可汗、肆葉護可汗,扶持了泥孰可汗、同俄設可汗,大唐全面進入西域,筑城屯兵移民,置都督府設州縣軍鎮,甚至在高昌還設了個西州,又駐天山軍。
大唐慢慢的控制了絲路。
更要命的是,大唐后來還直接開辟了直通焉耆的新道,使的高昌的絲路流量大減,這簡直就是在掘高昌的命根子。
而大唐設立的西州,可也不僅是擺設,這些年是慢慢的開始不斷的擴張,在一點點的侵奪高昌的權力。
清點戶籍人田,丈量田地,甚至征收稅賦,雖然征的還不多,可這已經不再只是朝貢,而是收稅了,甚至比突厥人時還全面細致。
軍政內政貿易各個方面,大唐都開始插手,高昌越來越受限,正在不斷失去獨立。
大唐在西域一天比一天強,甚至高昌國人也慢慢的更聽西州衙門的話,高昌王的權威越來越低,這高昌王如何不驚?
他們投大唐,只是想借在唐擺脫突厥人的控制,可沒想過要真正的融入大唐的。
當涉及切身的利益的時候,高昌王這個西域漢家人,最忠誠的藩王,便反了。
雖然大唐的實力如日中天,在西域也有不俗的實力,但對高昌王鞠文泰來說,如果高昌不再是鞠氏的王國,那么鞠氏又如何能繼續下去,就算反抗失敗也不過是國滅身死,而如今這樣下去,也是一樣結果。
反抗是滅亡,不反抗也是滅亡,倒不如搏一把,尤其是當欲谷設想做西突厥大汗大唐不答應后,也是對大唐離心離德,兩人一拍即合,結盟對抗大唐,反了。
侯君集出鎮西州,兵不過千人,城不過一座。
他雖然強勢警告了高昌王,但高昌王這時哪還怕你嚇唬?
立即對侯君集還以顏色,派兵封鎖西州,下達了逐客令,讓侯君集限期帶領唐兵撤離,侯君集有守土之責,當然不能離。
于是高昌王封鎖西州,斷水斷糧,也禁止商隊等過去補給,侯君集手中的天山軍兵少,還真不是高昌和欲谷設的對手。
只能坐等朝廷授軍。
當程咬金拜為交河道行軍大總管,在敦煌集結兵馬的時候,高昌也是鐵了心,下達了全國動員令,征召國中青壯從軍,準備跟大唐放手一搏,又花重金招募雇傭兵,雇傭昭武九國的粟特傭兵,又雇傭西突厥部族。
雙方都是擼起了袖子要大干一場,反正這事已經沒有其它辦法解決了,要么大唐滅了高昌,真正變成西州,要么大唐啃不下高昌,最后被迫撤兵。
也就是在秦瑯于河曲大戰吐蕃軍的時候,程咬金也完成了軍隊集結,聚集了河西、隴右和西域的唐軍兩萬余,又集結了焉耆疏勒龜茲于闐伊吾等地的西域兵,還有西域東西突厥的軍隊,組成了一支十萬人的浩蕩聯軍,一路殺向高昌。
高昌國小,但經過鞠氏百余年的經營,實力在西域諸國中已經是很強的,此時國中也有幾萬戶人口,擁有大小城二十余座,也動員了兩萬多兵馬。
他們不是游牧部族,而是城邦國家,據城而守,還是有不俗的戰斗力的。
事實上也是如此,鞠文泰鐵了心對抗大唐,動員兩萬多兵馬拒守唐軍,又聯合了欲谷設,借得幾萬突厥軍為后援,程咬金的十萬大軍一開始卻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只能強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