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低頭細看,一臉不可思議,“不可能,這位置怎么離流求島這么近,好像就在流求島南邊,比流求島到廣州好像還近?”
“不是一直往南嗎,怎么繞一圈卻在我們邊上了,這都快到東海了!”
“哈哈,沒錯,就是這樣,其實啊,早在三國之時,東吳交州刺史呂岱派朱應、康泰南宣國化,出海航行,一面與南洋諸國貿易,一面也是宣揚吳國,他們從廣州出發,走的航線,便是繞過瓊州島,因為意外的風暴,偏離了原本的航線,就到了這處大島。”
“當時這片大島十分荒涼,跟流求大島其實沒什么差別,盡是些島番蠻夷部落,朱應、康泰在島上修好了船,也尋訪了一些番部,但語言不通,而且當地也沒有什么特產,也就是出些椰子香蕉之類的玩意,這些東西沿海而下,占城真臘等多的是,所以后來兩人修好船后就走了,只是在筆記上留下了一筆而已。”
朱應二人重新回到航線,繼續南下占城扶南等。
再后來呢,那片大島又被人遺忘了。
秦瑯跟張超所說的這處地方,就是呂宋,也就是后世的菲律賓呂宋島。跟流求確實很近,距離海南島也不遠,但在這個時代,好些人卻不知道。
有些商人知道這地方,可卻認為這里是在南海之南,要往南數千里到達扶南以南,然后再往東航行到大海最深處,才能到達。
而實際上,之所以有這種說法,是有些商人在南北朝時南海貿易,受限于技術等原因,多是沿近海岸航行,他們一直沿著中南半島航行到馬來半島,然后再沿著群島往東到達加里曼丹島,一般最終航行到文萊一帶,也有些人會繼續沿海岸北上,然后到達蘇祿群島,最后抵達棉蘭老島了,這其實就是繞了一個巨大的圈。
但卻很少有人繼續北上到呂宋,更很少說直接從流求或海南或廣州到呂宋。
這主要是受洋流、風向,以及航海技術原因所限。
就如同以前流求島與大陸隔這么近,但千百年來,中原也很少上島,也是因海峽隔絕,雖然海陜不寬,卻是一道天塹。
也是貞觀以來,造船技術的不斷升級,尤其是大航海貿易的發展,才使的下海的船越來越多,海上探險的人也越來越多,他們不斷的尋找新航線。
秦家的探險船隊在得到了秦瑯一張模糊的海圖之后,按指示去尋找呂宋島,開辟一條新航線,前后十年時間,也是十分辛苦,終于找到了呂宋,找到了一條穩定的航線,直接穿越深海,不用再繞上一大圈。
他們在呂宋確實發現了這里簡直一片世外之地,盡是些未開化的部落島番,社會經濟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落后的驚人。
他們不僅找到了優良的海灣港口,還發現了適合墾荒耕種的平原,也發現了幾處很好的金苗礦脈。
然后秦家一邊把這條航線和這處島視為家族頂級機密,一邊開始秘密開發,派人在那邊建立起了登陸點,設立了一個小殖民點,開始采金。
如今一天能產三百兩黃金,而且還又發現了三處金苗。
那幾處金礦都很淺,甚至一條河里發現砂金。
那邊的意見當然是繼續保守機密,然后再悄悄的調更多人過去開采,可秦瑯現在卻決定說要把這個金礦的秘密散布出去,到各地招募愿意采金的人前去淘金。
而且不是雇傭采金的模式,而是把人運過去后,任他們是加入秦家的金礦采金,還是自己去淘金,反正最后秦家向他們以市價收購淘來的黃金,并且,秦家為他們提供船,提供淘金所需工具,提供衣食日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