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大唐開國初封羅燕、杜伏威等為異姓王,也都是賜國姓,列入宗籍的。這種把異族酋長變成大唐皇族人的做法,秦瑯其實挺佩服的。
站在這個時代的角度上來說,這種做法其實挺高明。
雖然在后世人眼里,沒有誰愿意去改姓別人的姓,但在這個時代,皇家國姓意見不同一般,能賜國姓成為皇族,那可不是一般的榮耀,尤其是對異族胡人們來說。
這比尚公主還要高一格了,更別說還能封王。
對于這些蠻子們來說,這幾乎就是這輩子的最高理想追求,一旦得到,那就是從此走上了人生巔峰。
現在大唐周邊的蠻夷里開始積極的向大唐靠攏,不說歸附大唐,稱臣內附了,而且他們已經主動的在漢化。
紛紛學漢話甚至是為自己取漢姓。
許多蠻夷本身是沒有姓氏的,有姓氏的一般都是比較強大的部族了,比如說黨項八部,更多的邊荒蠻荒連姓都沒有,只有部落名。
如今他們則也跟著為自己取漢姓,取漢名。
最頂級的胡酋們得到大唐皇帝賜國姓,如突厥、吐谷渾、奚、契、靺鞨、黨項一些首領們。
那些得不到賜國姓的自然不敢隨便姓李,于是他們則拿中原大姓來用,什么崔盧鄭王什么韋杜楊裴,什么蕭謝顧朱,什么秦房柳薛。
比如說秦國忠原是突厥郁射設,是處羅可汗的兒子,后來主動拜秦瓊為義父,改姓秦,他那一大家子于是全都改姓秦了,甚至在秦家的家譜上都正式續上了,還成了齊州歷城秦家的一個新分枝。
雖然后世許多人都認為大唐過于開放的政策,導致了后來的安史之亂,但在秦瑯看來,安史之亂其實跟大唐對胡人開放政策沒太大關系,以安史之亂的局勢,大唐其實肯定會出亂子的。
不是安祿山這個胡人反,也會是其它的邊將反,而安祿山的河北諸將雖然胡將不少,但其實漢將也更多。
而后來朝廷平亂的諸鎮軍將里,胡人一樣很多,如李光弼、仆固懷恩這些挽救大唐,再續李家的將帥,本也是胡人的。
大唐有安史之亂,本質上來說,還是當時大唐積極對外擴張,過快的擴張速度,朝廷卻無法跟上節奏,無法有效調整這種高速擴張帶來的變化,應變不及,于是各種矛盾激烈碰撞,最終導致的。
說白了就是劇烈的局勢變化,導致了新舊利益集團的碰撞,不可調和下便爆發了叛亂戰爭。
高速的對外擴張,使的大唐重心外移,十大節度使邊鎮的設立,本就是為了便于邊疆軍事調度,卻導致了藩鎮權力過大,軍事實力強大,外強中干,加上承平日久,土地兼并等問題加劇,最終就出現了安史之亂。
這和北魏時的六鎮起義,雖然說原因不同,但本質上其實是差不多的東西。朝廷既然給了藩鎮過強的軍事實力,那他們自然就會想要匹配的政治地位,當達不到時,終究會爆發的。
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大唐積極開放的民族政策,其實也是大唐前期能夠不斷擴張,拳打腳踢周邊蠻夷的一個重要原因。
大唐前一百年對外征戰中,幾乎處處都有那些歸附蕃部的影子,無數的胡將蕃兵為大唐出生入死,大唐輝煌的歷史,也是有他們的功績的。
白巖城上。
孫代音見到了來勸降的烏骨城主高突勃,面如死灰。
“孫城主,圣人恩賜,只要你在城頭樹起唐旗,前面答應的條件,仍然做數。若你再執迷不悟,城破之后,必屠之!”
站在城頭上,看著山下,孫代音絕望無比。
高突勃是個老熟人,甚至官階爵位都比他高的多,如今這期盼的援軍反倒成了勸降使者,心中充滿絕望。
再投降,唐人豈會容忍?
他猶豫,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