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時楊氏出兵攻南詔之后,鎮守播州,便開啟了楊家家族鎮守播州六百余年的歷史,不管此后五代宋元明如何更替,反正楊家一直都是播州之主。
當初秦瑯向李世民提議在邊荒行世封之制時,也正是從播州楊氏的歷史中有的靈感,他認為楊氏鎮播州的歷史,表明這種制度在落后的偏遠邊地,其實還是很有用的。
只可惜李世民終究還是小氣了,世封制沒推行幾年就徹底走了樣。
楊家鎮守播州,能傳六百年,靠的就是在播州說一不二的特權,是軍政一把抓,完全就是一方諸侯。
可大唐卻不肯給這樣的權力,所謂世封制度,如今完全荒腔走板了,雖說也還是有不少實利,但與這種能割據一方的諸侯相比,就差太多了。
其實在秦瑯看來,在這種偏遠的地區,哪怕諸侯最后會成為割據者,但其實并不是壞處。
就好比大唐經歷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可實際上此后唐朝還能延續一百多年,完全就是靠著藩鎮支撐的。藩鎮不僅有河朔割據型藩鎮,也有許多拱衛朝廷的藩鎮,以及東南提供賦稅的藩鎮。
若不是晚唐時各個藩鎮保持了相對的獨立性,大唐中央反而有可能滅亡的更快。
這就好比中唐之后,大唐長安都被異族攻進去好多次了,但還能硬是捱了一年又一年,生生撐了百多年一樣。
而如大明朝,卻是突然而崩潰滅亡。
尤其是偏遠邊疆,特別是西南這種邊疆之地,蠻夷遍地,這種諸侯其實有更多的積極意義的,同樣是大明,黔國公沐家鎮守云南,雖非藩鎮,卻實際起著藩鎮鎮守的積極作用,對于大明穩定云貴地區,就有很好的幫助。
可惜李世民舍不得。
既然如此,秦瑯也就只好謀求去海外發展了。
進入遵義城中,秦瑯在此也只是略做休整。
張士貴雖是世封播州刺史,但他現在在朝中任職,所以也沒空管封地,故此朝廷實際上仍是任命了一個檢校播州刺史實際理事,張士貴對播州也只是定期來分稅賦,順便可以優先開采播州的銅礦鐵礦,在這邊多圈了一些荒地開墾而已,除此外,并沒有什么特別的。
張士貴想拉著秦瑯到他的礦山工坊莊園等轉轉,想讓秦瑯也參一股,一起合作開發。
不過秦瑯沒什么興趣,雖說他也知道張士貴是有意示好讓利,但張士貴家族經營的銅鐵礦山技術確實有些落后,管理水平也不足,經營的都很一般,雖說如果秦瑯能加入,以秦家的團隊,肯定能帶動上一個臺階,前景利益可觀。
但現在秦瑯正在全面收縮在中原的工商產業規模,開始向海外轉移,雖然說他不可能放棄中原的產業,但僅一個呂宋島的開發,就需要投入太多,更何況,秦瑯也不僅是開發呂宋,他還往流求、林邑等地也都有布局。
所以中原的產業,現在是只做那些重要的,必然要放棄一些不是核心的業務。
張士貴播州的這些礦業和農業,秦瑯真沒什么興趣。
他只表示,愿意給張家借幾個更專業的管事和大匠,合作就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