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廉見氣氛變化,放下手里的排糖道,“太子派了使者去平壤,又派人前往百濟和倭國、伽倻、耽羅以及新羅等海東諸國,并前往靺鞨諸部。”
“太子是要問罪百濟和倭國嗎?”
“太子覺得近來百濟和倭國多有不恭,且與高句麗往來密切,所以這次有意派人前往敲打一二。”
李世民笑了笑,“僅僅是敲打一二是沒有用的。就如那高昌、焉耆、龜茲等國一樣,當初千里迢迢前來朝賀內附,可才十來年,如今又紛紛叛我大唐,那焉耆可是剛剛還遭遇到高昌和欲谷設的襲擊的,現在卻轉頭背大唐又與欲谷設勾結一起,為何?”
皇帝當然很清楚所謂天朝上國,天可汗、宗藩體系這些東西其實也并不牢固的,實力固然重要,但一旦觸及到了對方的根本利益,對方也是不會輕易甘愿的。
高句麗雖然曾是海東一霸,經常攻打新羅、百濟等,但如果高句麗一亡,那么中原大唐的手可就直接伸到半島上來了,百濟國王也不傻,豈會不知道如果大唐取代高句麗進入半島后,會帶來多大的威脅?
先前大唐只是扶持了耽羅和伽倻這兩個沿海的小國起來,就已經完全搶奪了海上貿易的控制權了,甚至直接能威脅到百濟倭國等的腹心之地,若是讓大唐再占了平壤,兵臨漢江,那誰能保證他們不是下一個高句麗?
就算是新羅,雖然在海東諸國中最積極靠攏大唐,但那也是因為新羅本身來說,是處于半島的東南面的,他們跟大唐中間隔著高句麗和百濟,而且這些年新羅一直被高句麗和百濟夾擊,南邊的倭國也一直沒放棄進攻他們,他們的生存環境最差,當然選擇遠交近攻依附大唐了。
但如果大唐真滅了高句麗,到時兩家成了接壤的鄰居,可能情況又不一樣了。
“光用嘴說是不行的,得有實際行動,戰艦和刀劍才是最管用的。”李世民雖不是那種窮兵黷武的皇帝,但是滅高句麗收復遼東這是大唐多年前就制定的重要國家戰略,為了保證這個戰略達成,有些事情該做還得做。
“高句麗既然降了,就暫且先不要動他了,讓牛進達以鴨綠江為界線,不要越界,先把遼東穩定下來。”
“讓新羅聯合伽倻和耽羅,出兵百濟,跟他們說,大唐支持他們收復被百濟奪取的失地,滅百濟之后,三家瓜分百濟國土。”
長孫無忌愣了一下。
“新羅就算加上伽倻和耽羅二國,也未必能滅百濟。”
“朕知道。”李世民一笑,“可以告訴他們,大唐可以在必要的時候給予他們增援,向他們出售鎧甲武器,甚至是出售艦船,如果需要,大唐甚至可以派出一支水師加入戰斗。”
“大唐憑什么為新羅等謀奪利益?”
“我們現在可以跟他們說滅百濟后,他們三家瓜分,但等他們打不下來時,到時大唐出兵了,難道大唐不該分一份?”
再者,在李世民的計劃里,瓜分百濟,這不過是誘使新羅出兵的鉺而已,新羅百濟兩國實力相當,共存了數百年,哪可能輕易滅掉對方,到時最大的可能就是雙方陷入苦戰,甚至兩敗俱傷,那時,百濟又哪還有余力再干涉高句麗?
甚至等將來大唐南下攻滅高句麗后,還可以趁勢再把虛弱的百濟給吞了。
“要想不讓百濟插手高句麗,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自顧不暇,所以想辦法挑起新羅與百濟的戰爭,是上上之選。”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
到時別說百濟,就是新羅也會因戰爭而虛弱,而一個虛弱的半島,對大唐是最有利的。
至于具體如何操作,這就是交給長孫無忌等宰相們負責的了,皇帝只需要提出方向和目標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