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往遼東遷十萬人,十年遷一百萬人,遼東勉強能夠有些樣子,但每年估計得耗費數百萬貫錢甚至上千萬,不僅是遷出遷進耗費錢糧,還有要維持在遼東的駐軍,要筑城要屯田要修驛站要筑烽堡等等,總之十年之內基本上是只進不出的大窟窿,別想著兩稅啊商稅這些東西。
因為如果想迅速讓遼東穩定起來,那么不僅要移民、均田,還得輕稅薄賦,新移民肯定得先免幾年稅賦的,然后還得再減免個幾年。
遼東會是個財政上的大窟窿,且是持續性的。
好在對此朝廷早有預料,皇帝也是一直有這個心理準備的,當初既然下決心要把高句麗人遷回來,再移民過去,就算到了這些。
因此現在本錢再大,也得堅持。
遼東是必須恢復的,還得迅速恢復過來,朝廷打下來遼東,不可能是讓他荒著的,更不可能放在那里等將來又被契丹人、靺鞨人、室韋人什么的去占了。
當年隋裴行矩當著突厥始畢可汗的面跟煬帝這樣說遼東,“高麗之地,本孤竹國也。周代以之封于箕,漢世分為三郡,晉世亦統遼東,今乃不臣,別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
大唐武國之初,內憂外患,李淵曾有意想要放棄和高句麗保持隋朝時那種宗藩關系,但是中書侍郎溫彥博就進諫道,“遼東之地,周為箕子之國,漢家之玄莬郡耳!魏、晉以前,近在提封之內,不可許以不臣。且中國之于夷狄,猶如太陽之于列星,禮無降尊,俯同藩服。”
李世民也一再詔諭高句麗,遼東諸城,本皆中國郡縣。
李世民兵變奪得天下,一直都在努力的做一個好皇帝,他想向世人證明,他配的上這皇位,更想建立功業,成為皇帝中的偉人,秦皇漢武就是李世民的目標。
所以九瀛大定,恢復秦漢舊疆,這是李世民肩負的歷史使命。
魏晉以來,漢之舊域遼東,失陷已久,這在李世民認為是必須要努力更正的局面,不僅僅是要擊敗高句麗人,收復遼東,還要把遼東的文化等糾正過來。
但失陷太過久遠,那里的人口這么多,又防將來大唐衰弱之時,這里再次脫離,所以李世民采取了秦瑯等大臣的建議,認為有必要對遼東來個改換人種,唯有這樣,才能最快的速度使的遼東,真正的恢復為漢之舊域,而不僅僅只是理論上的收服。
就跟大唐在攻滅了高昌國之后一樣,對于這個說漢話以漢人為主體的西域國家,李世民的旨意就是盡遷其王室、豪強、大戶于中原,同時大量移民過去,改州設縣,派遣官員,屯駐兵馬,設立學校,全面的革新漢化。
對于那些移民四邊的漢家子民,李世民特賜下長征健兒四字稱號。
·······
洛陽,東宮。
太子承乾正跟幾位宰輔重臣議事。
移民遼東進展緩慢,根本達不到朝廷定下的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