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不如疏,這是肯定的。
因勢利導,讓事情走向在自己的掌控之內,這才是帝王真正該考慮的事情,而不是鉆牛角尖逆勢而為。
就好比五姓七望在民間名望極強,李世民也曾非常厭惡,但李世民也沒憑一已之惡,就非要跟五姓七望過不去,一心一意死磕到底,那不是明君所為。李世民很小心的在處置著五姓七家,一邊拉攏一邊敲打,這些年過去,五姓七家如今不也服服貼貼為大唐貞觀盛世貢獻著一份力嗎?
“承乾。”李世民嘆了聲氣,“朕給你選好了三位輔政大臣,分別是你舅父長孫無忌和你妹夫秦瑯,以及英國公李績。此三人皆是能臣,秦瑯和李績還皆是出將入相之才。”
用此三人,可互相牽制,秦瑯可平衡長孫無忌,而李績可以在必要的時候,平衡秦瑯。長孫無忌現在是關隴派的核心,而秦瑯是軍功新貴的領袖,兩人相互平衡。
李績呢雖說坐鎮并州多年,也沒什么突出的功績這些年,但他曾是瓦崗創始人,當年秦王府的核心武將班底,多出自瓦崗。所以李績到時就可以平衡秦瑯,隨時取代他。
“蘇定方和許敬宗此二人你也可以重用,另外張行成、于志寧、高季輔、褚遂良也堪倚重。武將這邊,程咬金、牛進達、劉蘭成等自不用說,而楊國忠、思摩、思力、社社、何力等雖為異族,但也忠心耿耿能力出眾,關鍵時候可堪大用。”
皇帝這番話說著已有幾分托孤之意了,承乾聽的不禁眼淚流了出來。
“阿爺為何說這些,您還春秋鼎盛······”
“好好聽朕說,朕的身體說不定哪天隨時就走了,朕知道你志向高遠心氣強,但當皇帝最得有耐心,皇帝不是沖鋒陷陣的,更不是力戰群雄的。皇帝要當好不容易,你得平衡好各方面,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朝堂還是地方。”
“其實皇帝就如同是一輛高速奔馳馬車的車夫,你要駕馭好拉車的馬匹,那些就是你的臣子,你還要掌握好你馬車的方向,保護好你馬車上的貨物,那是你的子民。盡量順著大道走,不要走小道捷徑,彎道時要減速·······”
皇帝絮絮叨叨的說了一大堆。
十八年天子,李世民也早從當年那個秦王,變成了一個老謀深算的皇帝,如果不是身體跨了,李世民這個年紀,本來再當十八年皇帝也是有可能的。
太子還是顯得稚嫩了一些,但他已經沒有太多時間給承乾去歷練了。
他只能盡量為了掃除一些障礙。
·······
貞觀十七年,夏。
中書令攝吏部尚書馬周病逝于家中,皇帝下詔輟朝五日,贈幽州大都督、魯國公,謚文貞,陪葬昭陵,配享太廟,令其嫡長子承襲魯國公爵位。
馬周臨死前,讓兒子把他十幾年來給皇帝的奏折都翻了出來,親自將這些底稿一把火燒光。兒子問他為什么這么做,馬周說春秋時的管仲、晏嬰經常數落國君的過錯,顯得自己很偉大,還讓史官都記錄下來,讓自己名留千古,這是對君王的不敬。圣人與我有知遇之恩,我豈能這樣不敬呢?
馬周之子把父親遺表送到御前時,李世民知曉了這件事情后,不由的大為動容,繼而想到了魏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