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瑯坐在大寶船艉樓的大書桌前。
手里提著一支飽蘸徽州松墨的湖州紫霜毫,卻遲遲沒有下筆。
“可是這湖筆不合阿爺之意,孩子去為阿爺尋宣筆來。”長子秦俊在一邊磨著墨,見狀說道。
秦瑯卻只是笑笑。
“關于宣筆的由來,你可聽說過?”
“兒臣曾聽老師說起,說當年秦國大將蒙恬率軍南征伐楚,行至如今宣州中山地區,發現中山兔肥毛長,質地最佳,于是以竹管為筆桿,兔毛為筆頭制作毛筆,世人稱為蒙恬筆,為宣筆之鼻祖。”
秦俊長的高大英武,猶如秦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一樣,或許是繼承了其母玉簫的諸多優點,英俊斯文,瀟灑倜儻。
秦瑯這次出海,特意帶上了自己的十三個義子外,還把幾個親兒子都帶上了,不過因為是渡海航行,為安全見,秦瑯的船上只帶了長子秦俊,其余諸子分幾批分船隨后而來。
業已十六歲的秦俊已經如個小男子漢般高大,秦瑯現在已經開始有意培養鍛煉他,讓他時刻跟隨自己身邊學習。
“其實蒙恬之前,很早就有楚人制作毛筆了,只不過當時的做法是把筆頭夾在劃為四片的竹桿頭上,然后麻絲夾纏,再涂上漆汁。蒙恬筆則是加以改良,改成了如今我們看到這種筆桿一端鏤空做成筆腔,再把筆頭放入筆腔中。這個改良使的筆頭固定在筆腔中易于長期保持渾圓狀態,利于書寫,二則可以保持端正的位置,再則更穩定。”
由秦到唐,宣州的毛筆確實有名,與宣紙一樣成為貢品。宣州涇縣,也一時成為江南富庶發達之地。
正所謂宣州的紙筆,徽州的墨,和端州的硯,并稱文房四寶。
這宣州筆里的精品又稱為紫豪,用的是涇縣本地特有的山兔背上的一小塊的針尖毛,純用紫毫,軟而圓健,若兼花白,則堅強勁利。
花白紫豪又還分出二花,三四花,五六花,七八花等。
宣州紫豪那就是大唐文筆中的愛馬仕,第一等的品牌。宣筆中也還有狼毫、羊毫等,每年最好的一批筆都是進貢宮中,然后就是被朝中的宰相尚書等高官們分掉了,就算是當世一筆一的士族,也分不到多少。
讀書人都以擁有宣筆為豪。
有首打油詩寫的好,江南石上有老兔,吃竹飲泉生紫毫,宣州之人采為筆,千萬毫中揀一毫,每年宣城進筆時,紫毫之價如金貴。
正宗的宣州涇縣山紫毫,那真是比什么遼東紫貂毛、流鬼國白熊皮、夜叉國白天鵝絨都賣的火的。
真正的價如金貴。
也正因市場需求太大,而供應卻少,所以大唐各地也有許多新的制筆地出現,其中以湖州毫筆算是做的最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