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
“請殿下節哀!”
東宮,大學士許敬宗對太子承乾道。昨日,太子第三子敦煌郡王李醫夭折。
承乾坐在榻上,一聲不吭。
李醫是東宮妾侍鄭氏所生,生來就先天不足,一直體弱多病,故皇帝賜醫字為名,誰知還是折了。
“圣人聽說了一些傳言,說東宮后宮有些不寧。圣人讓我來問一下太子,敦煌郡王夭折是否另有隱情?”
承乾依然不吭聲。
“圣人原本也是不信的,可如何這些傳言已經鬧的滿天飛,圣人也需要個交待。”
“許公覺得可能嗎?”
太子第三子敦煌郡王李醫剛夭折,洛陽便迅速有股流言散布,開始說是李醫之死另有內情,然后越傳越離譜,最后甚至有人傳說李醫乃是被人毒殺。到后來甚至把幕后兇手直指向了剛為太子生下第四子不久的秦良娣。
秦良娣乃已故齊忠武王嫡女,也是當今太保秦瑯的異母妹,入宮之后也是深得太子寵愛,為太子剛誕下第四子,圣人直接賜封潞王之爵,比兩個兄長的郡王爵更高一級,與長兄李象同為親王,可見其受寵之榮。
因此京中有傳言,說圣人欲廢長立幼,廢秦王李象立潞王李賢。當然,對于這種傳言,一般人聽了之后固然也只是輕輕一笑了之,并不會有人信。畢竟李象雖也是庶出子,他是被勒令自盡的裴氏所生,但是后來卻是過繼到了太子妃蘇氏名下,由蘇氏親自撫養的,更早早被封為秦王,雖未給皇太孫之名,但因太子妃蘇氏不能生,早就是太子嫡長的身份。
秦良娣雖說出身尊貴,武勛將門之女,但畢竟也只是太子良娣,其子又只是排第四,哪可能壓過秦王?
本來這種小道傳言,沒人當真,可當太子第三子李醫突然夭折后,這流言就越傳越邪乎了。
皇帝也被驚動。
這事情明顯背后有人在暗中推動,無風不起浪。
皇帝讓許敬宗先來問承乾,其實也是希望承乾能夠處理好這件事情。
“秦良娣剛剛生產,還未出月子,如何可能?”
“反倒是潞王尚在襁褓之中,已經遇過一次險,差點出事。若非秦良娣發現及時,潞王就要跟敦煌郡王一樣沒了。”
“孤現在很憤怒,比誰都想要知道,究竟是誰有這么大的膽子敢頻頻對孤的子嗣下手!”
許敬宗看著憤怒的太子,心中暗驚。
“潞王也遇到過暗害?還請太子把其中細節說與臣知,好轉呈圣人。”
·······
“殿下可知何人所為?”
“我不知道,但我記得魏公以前曾經跟我講過這樣一篇文章,事起而有所利,其市主之。有所害,秘反察之。是以明主之論也,國害則省其利者,臣害則察其反者。”
許敬宗身為大學士,當然對這段話的出處以及意思都非常清楚的,意思就是事情發生而有利益,就是有交易的人主持的。有所害,就要秘密的從反面來察看。因此明白的君主評論就是,國家受害就要察看誰受利,臣子受害就要查明誰是他的對立面。
君臣上下之間都有利害關系,但利害關系有時是相同的,比如國家興亡。有時利害關系又不同,比如君亡臣子興,比如臣亡君主興等,所以國家危難時,誰發國難財,誰就是敵人。
某個人受害,則要先找他的仇人。
其實放到后世,這些就是動機。
秦瑯曾經很簡明的跟承乾講過這段話,有了動機,就會有行動,有了行動,就會有結果,所以這段話的核心就是尋找得利的人,誰得利,誰就有動機。
年幼的李醫若被害,誰得利?剛出生的李賢也不被放過,這動機很明顯了。
“孤向以許公為心腹,請許公幫我!”
許敬宗感覺有些棘手,原以為只是皇帝隨便交待的一個差事,可誰知道這事情居然這么復雜。
怪不得皇帝親自插手,看來果然有內情了。
他腦子里迅速的轉了一圈。
太子就四個兒子,老三老四被人謀害,那么得利的是誰?簡單的想,肯定是老大老二得利了,而老大老二現在都是過繼在太子妃蘇氏名下,這么一想,似乎得利者就是太子妃,太子妃也最有動機嫌疑了。
可真有這么簡單?
“許公也知道孤與蘇氏向來不和······”
“殿下請慎言。”許敬宗連忙打斷承乾的話,當初承乾跟蘇氏鬧離婚,這事搞出多少風雨,差點太子之位都丟了,如今又豈能再提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