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依諸公之意?”
“朝廷派出使者,正式冊封烏達亞德瓦為泥婆羅國王,并授他大唐國公、都督、大將軍之爵銜階職。同時讓使者前往邏些警告吐蕃棄宗農。”
承乾問,“現在泥婆羅國由濕毗奴笈多篡奪控制,朝廷的使者過去,他們也未必會聽。”
崔敦禮大氣道,“這倒簡單,泥婆羅彈丸小國爾,吐蕃都能威逼的他們稱臣,朝廷只須擇一位能言善辯兼知兵事的官員為使,到時自西昌道沿途征召黨項、西山、多彌、白蘭、蘇毗、后藏、吐蕃等諸藩兵馬,并由諸藩沿途供應所需,兵入泥婆羅,可擒笈多獻于闕下,復烏達亞德瓦復國正位也。”
朝廷只需派一位知兵使臣,帶一道天子詔令,然后用高原上的諸藩兵馬,不用唐兵,一來避免長途跋涉辛苦,二來高原上的諸藩兵也更適應那邊的地理氣候等。
“能行嗎?”
“攝爾小國,一戰可滅!”
相公們也都覺得這提議沒問題,朝廷不是沒兵可出,但不值當出動唐騎,有一道詔令便可以了。
“派誰去呢?”
崔敦禮上前道,“臣舉薦一人,象林都督王玄策。”
承乾問,“可是曾經僅憑一營兵馬,便為朝廷拓土開疆八百里的王玄策?”
“正是此人,先前御駕東征,王玄策率領的象林兵也數立大功,表現極嘉。”
“那好,便授王玄策為鴻臚寺卿,奉令出使泥婆羅國!”
“殿下,先前天竺戒日國王曾派使者來我大唐,請求通好,態度恭敬,獻上不少貢物。臣建議王玄策出使泥婆羅事畢之后,可順道再往南,代表大唐出使戒日國,向戒日王回賜禮物。”
戒日國占據中印度洹河流域,國大地廣人口眾多,而且處于海上往西方的路上,若能跟戒日國正式建立友好外交關系,簽訂一些友好通商協議,那么戒日國開放港口,大唐的海上貿無疑能夠進一步繁榮。
“回來時順便再去迦摩縷波國和驃國一趟。”
迦摩縷波國在后世孟加拉北部,原是笈多王朝的封建藩屬,其南面原是強國高達王國,后被戒日王所滅,迦摩縷波早就向戒日王稱臣納貢成為其藩屬,因此得以保存。
承乾之所以提到此國,皆因他現在與大唐實際上交界,成為了接壤的鄰居。自大唐擊敗吐蕃,設立了西昌道之后,這個小國實際上已經被大唐三面包圍著。
西面和北面都是西昌道領地,藏河翻越群山,奔騰而下,滋潤了藏南山區,而印度洋吹來的暖流,也讓這片雪山下的河谷,更加美麗。
險峻的山區,成為了天然的邊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