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李世民也有些后悔,于是下詔追贈蕭瑀司空、荊州大都督,并陪葬昭陵。
不過等到朝廷開始按流程為蕭瑀商議謚號時,李世民又犯拗了。
太常寺議定謚號為德,而尚書省議定謚號為肅。
這兩個都是美謚,所謂綏柔士民曰德,諫爭不威曰德。
而肅是剛德克就曰肅執心決斷曰肅。
結果皇帝對這兩個美謚都不滿意,他思來想去,覺得蕭瑀一把年紀了,不敬君上,跑到他宮里來罵他,最后把自己氣死了,還讓自己難堪,這根本就不該是忠良之臣所為。
剛開始時的愧疚,現在則更多是不滿。
所以在最后定謚時,李世民不痛快了。
他對臣子們說,謚號本是標明人的行跡的,必須得符合事實,他說蕭瑀性多猜貳,用德和肅都失于不直,更宜摭實。
所以他親自擬了個謚號,貞褊。
所謂正直不屈為貞,節儉無德為褊,心胸狹隘為褊。
這謚號可就比德和肅差遠了,畢竟本來做為朝廷宰相,死了蓋棺論定給他好的美謚也是應當。
可皇帝就要較真,就要不痛快。
你給個貞就好了,結果非要加個褊,說人家心胸狹隘,本身就體現了皇帝自己的心胸狹隘。
謚號最后就這么定下來了。
卻也在民間引發許多爭議。
不過此時的皇帝,似乎已經顧不上這些了。
在裁撤了鎮撫百騎殿前三司,又殺了李君羨氣死了蕭瑀,最后還不肯給人家蕭瑀一個美謚后,李世民從長安回到洛陽。
或許是嫌蕭瑀死在他那不吉利,皇帝回到洛陽。
然后皇帝數年來頭一次上朝。
朝會上,皇帝提起了一件大事。
認為高句麗在亂臣賊子泉蓋蘇文的統治下,如今越發窮困,而大唐經過數年時間,也終于把遼東之地差不多都征服和穩固了。
所以他打算發兵三十萬眾,一舉掃滅高句麗。
皇帝又說,上次東征時,水師雖少,但發揮了奇效。所以這次出征,當仍水陸兩路齊進,尤其是要征討平壤,道路遙遠,陸路運輸糧草騾馬困難,所以這次準備用舟船海上運輸。
而征遼主要是調動北方的兵馬,所以這次各出其力。
北方諸州調兵馬,南方諸州則出錢糧和舟船。皇帝命令在劍南、云南、嶺南等地伐木造船,然后順長江、西江、紅河而下揚州、廣州、交州。
上游諸州負責伐木造船,下游負責出糧,而沿海諸地負責出水手。
等船、糧、水手齊備后,將船駛往登州港集結。
朝廷也給呂宋降旨。
詔令造大船十艘,出水手兩千,并糧食萬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