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忌雖然皺了皺眉,覺得秦瑯辦的這事確實不太尊重政事堂諸公,而且這么大事也沒提前跟自己通下氣,但最后還是點頭,同意把謚號廟號改一下。
秦瑯對褚遂良道,“政事堂也是按程序辦事,議好謚號廟號后,再呈報圣人的。圣人有異議,這也是正常程序,褚公難道認為政事堂能夠凌駕于圣人之上?”
這一頂大帽子扣過去,褚遂良立馬慫了。
雖然現在朝會暫停,皇帝也暫時不理事,但不意味著政事堂就能凌駕皇帝之上,政事堂只是皇帝治國的中樞而已。
“還有一件事情。”
“關于明年改元,年號一事,圣人自己有一個,今天我們商議一下是否合適。”
皇帝給自己選了一個年號,開元。
左仆射崔敦禮名門子弟,倒是一下子想到了出處,“漢書,李尋傳,漢興至今二百載,歷紀開元,皇天降非材之右,漢國再獲受命之符。開元二字確實很好!”
秦瑯倒覺得承乾用開元二字做年號,可能僅僅是因為武德四年鑄造通寶錢時選用開元,這二十多年來,開元通寶鑄幣億萬,流通天下,這二個字可能是百姓見的最多的字了,誰不喜歡開元嘛。
選年號不但得選美名,還不能有以前王朝用過,開元二字既有廣泛的民間基礎喜愛,也沒有前人用過,甚至聽起來比貞觀還順口。
“圣人昨夜與我還聊了一些事情,比如之前先皇在位時,為免擾民,所以規定,只要不是世民二字連用,則可不用避諱更改。不過如今先皇龍馭賓天,圣人提出當為先皇避諱,以后世、民單獨使用也要避諱。”
關于李世民的避圣諱,之前雖然民間百姓也多有主動避諱,但朝廷不強求,如李世績避諱改成李績,裴世矩避諱改名裴矩,但也有沒避諱的,比如虞世南,大書法家、秘書監,活了八十多歲,就沒避。
而朝廷民部改戶部,則是避了的。
甚至科舉考生,都很注意避諱,把民風改成人風,甚至連佛家的觀世音菩薩都避諱叫成了觀音。
不過李世民在時,不強制避諱,不避也沒關系,但現在承乾說以后必須避圣諱,犯諱當罰。官員奏事誤犯御名及廟諱者,杖。余文書誤犯者,笞······科舉考試若犯圣諱,不予錄取·····
處罰還是很嚴重的,必須避諱。
同時還重申,不僅要避圣諱,還要避家諱,就是自己父祖的名也得避,同時對于孔子等先賢名也要避。
為此,皇帝還特意讓秦瑯帶話政事堂,讓宰相們為他選一個新名字,要求只有一個字,且相對生僻一些,以免影響百姓。
皇帝要改名,覺得承乾兩個字若是避諱會比較影響百姓。
大家有些面面相覷,好好的改什么名?
先皇叫李世民,不也沒改名嘛?
不過既然皇帝要求了,那大家得辦。
大家各發已見,有提議叫儇的,有提議叫炎的,有提議叫旦的。
“秦相公,你也提一個?”
褚遂良提了個佶字,然后讓秦瑯也提一個。
“胤,胤字本意子孫相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