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做為長安門戶,雖說如今朝廷遷都洛陽,且天下承平已久,潼關的軍事險要不再突出,但畢竟是兩京之間的重要關隘,所以朝廷在這里常駐一鎮兵馬,有騎兵定時巡邏。
孫二娘對這里的巡邏安排似乎了如指掌,在禁溝休息了一個時辰后,在暗夜里向東潛行。
銀白的月光,照耀著寂靜的黃河兩岸。
黃河在潼關前接納了渭水、洛水之后,被秦嶺擋住去路,九十度折轉向東,一路深切過去,滾滾東流。
一座潼關,連接的不僅有長安和洛陽,與北面隔河相望的就是河東,風陵渡連。正因為這獨特的地理位置,使的潼關不僅向為兵家必爭之地,在這繁華的大唐盛世,這里也成為重要的工商市鎮。
孫二娘望著這片熟悉的地方,她知道潼關有十萬人口,原本潼關隸屬華州,屬華陰縣,但這些年工商興旺,人口大增,突破十萬人口后,朝廷便單獨設立潼關縣。
潼關縣城,就在潼關西面。
但是在那城墻圈起的縣城兩面,除了那道有四道關城的潼關外,還有貨棧客棧酒樓商鋪工坊林立,雖無城墻,卻依然聚集成邑。
潼關有這么多人口,最重要的還是物流運輸的興盛。
雖然潼關的物流曾經不如陜州興盛,但這里連通三地,也依然十分興盛。
潼關東面的陜州三門峽有一百二十里的險灘,黃河漕運艱難,嚴重制約限制了黃河水運,使的大量的物資只能經陸路繞過這段險灘,這也讓潼關成了一個重要的物流中心。
秦漢到魏晉,歷朝都對制約漕運的陜州砥柱進行修治,從鑿石,到在兩岸修建棧道,人力拉纖,隋朝時則規定洛陽到陜州之間的漕運改為陸運,可洛陜之間是崎嶇狹窄的崤山山谷,陸運極為艱難,漕運跟不上。
后來不得不還是疏水道,修棧道。
但這兩條老辦法,也效果不佳。
貞觀中,秦瑯為轉運使時,奉旨解決漕糧入長安的問題,關鍵的困難就是陜州這段,后來秦瑯提出一個方案,就是仍然改為陸運。
在崤山山谷里,開辟出一條專門的軌道,采用對開四軌道,用馬拉多節四輪貨物車廂運輸,并在沿途建立十八座車站遞場,通過轉搬法接力運輸。
直接從洛陽到潼關,依次設倉,建立一條五百里的運輸軌道,再輔以黃河水運。
雖然依然是陸路轉運,但因為這五百里是采用轉搬法,就是分段運輸,沿途倉儲轉運,另外軌道的效率大大強于過去普通的牛車運輸,在軌道上,使用四輪車廂,可以多節串連,更節省運力,效率更高。
這個計劃唯一比較麻煩的,就是對牛馬這種挽力需求較高,若是在武德朝時肯定不行,當時缺牛少馬,牛馬那得是農耕主力。但對于貞觀朝來說,牛馬已經不是問題了。
所以這個計劃開始實行,從最初的一條軌道,到后來的四條軌道,洛陽到潼關相接,然后貨物便可直接進入永通渠運河,直抵長安。
其運輸量和效率,都是過去的數十倍之上,但這也就帶來了潼關成為了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地位,甚至已經漸漸有超過陜州的趨勢。
塬上塬下,燈火萬家。
到處都是貨棧、車行等。
因為發展太快,潼關縣城也無法容納,城外建起一片片的房子,遍布商鋪邸店。
濃濃的夜色里,孫二娘如鬼魅一般潛行。
四更時分。
一間客棧里響起驚恐的喊聲。
“走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