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論功行賞,已經與許敬宗、崔敦禮等宰相們關系很好的他,也被皇帝特別召見,在一番奏對后,李胤對他很滿意,直接提拔為御史大夫。
崔義玄入朝之后,迅速就與許敬宗、李義府等站到一邊。
長孫無忌謀反案,就是許敬宗、李義府、崔義玄、辛茂將等聯手搞的,但卻也是奉上意而行,案子的起端就是崔義玄指揮李奉節舉報太子舍人韋季方和監察御史李巢朋結黨。然后順著就把長孫無忌牽扯了進去。
崔義玄在此案中出力很大。
李胤坐在殿上,長嘆一聲。
“事到如今,朕依然認為,舅舅只是因聽信小人的讒言,和朕之間不過有一點點小隔閡,怎么可能就到了謀反的程度呢?”
這話一出,許敬宗等人是絲毫不為所動更不意外。
就連殿上其它大臣們,其實也早就看穿了皇帝的面目了,明明是皇帝一手策劃了這樁大案,結果卻還說這種話。
其實皇帝繼位之初,就迫不急待的把秦瑯趕出了朝,此后本來朝堂上分為兩派,以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柳奭于志寧等一派,然后是許敬宗崔敦禮來濟李義府等一派,兩派實力相當,分掌朝政。
李胤對此卻是非常不滿的。
所以后來搞出了樞密院和三司,不斷的削宰相之權,加強君權。
但在開元前幾年,許敬宗和長孫無忌雖然分別代表著兩大勢力,卻關系較好,是互相合作的關系,這對李胤來說,絕不是好事。
皇帝嘛,最需要的就是掌握平衡,如果臣子們都一團和氣,那皇帝可就有被架空的危險。
所以在開元五年起,李胤就頻頻搞事。
李胤也曾暗示長孫無忌致仕退休,甚至愿意在遼東給他再賜封一大塊世封地,但長孫無忌并不愿意歸隱。
最后李胤只好另尋他法奪權。
中書舍人李義府因為得罪了長孫無忌,本來要被貶官,許敬宗出面求情,長孫無忌也只肯讓他貶的近些,卻堅決要把他踢出朝堂。李義府心有不甘,最后心生一計,向皇帝上了一道秘本。
李義府在密奏上列了些蘇皇后無德,太子李象不賢的內容,然后建議廢后換儲,這個密奏有些膽大,但卻讓李胤一下子找到了突破口。因為李義府很清楚的知曉皇帝想奪權的心思,所以提供了突破口。
李績為樞密使,屬于不問朝政的那種人。
而許敬宗和長孫無忌關系不錯,雙方沒有根本的利益沖突,所以要奪權,先得分化這兩派。
廢后換儲就是一個最好的辦法。
只要提出廢蘇氏立秦氏,那么長孫無忌等肯定反對,而許敬宗、崔敦禮本來都是秦瑯拉起來的山頭,他們當然愿意支持秦瑯的妹妹為皇后,更支持秦瑯的外甥做太子,這樣就能保證他們在朝中的地位更穩固,利益更持久。
兩派一分化,李胤就立馬不被動了。
讓許敬宗和長孫無忌兩派內斗,皇帝可就能坐山觀虎斗了。
李胤在讀過李義府的奏章后,馬上召見了他,一番密議過后,皇帝讓翰林院白麻宣相,李義府加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三品,入政事堂為相。
長孫無忌本來要把李義府一腳踢去嶺南,許敬宗出面,才答應踢去關中,誰知道皇帝卻拜他為相,這可就讓長孫無忌惱怒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