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壞處還不僅這些。
朝廷一面揮舞監管大棒,對民營的這些錢莊銀行高喊正規化,另一邊卻利用自己的優勢,加強朝廷官營的開元錢莊、貞觀錢莊以及皇家內帑經營的幾家銀行、錢莊票號等。
轉運司甚至已經準備正式推出全國性的鈔票發行,其提出的第一批正式大唐寶鈔,首屆發行量一千二百五十六萬三千四百貫,備本錢三百六十萬貫,以白銀為鈔本,準備金相當于是百分之二十八。
比民營的低兩厘。
在秦瑯看來,重要的不是那兩厘,而是這個量很大。
這種寶鈔已經不同于最初的那些銀票錢莊了,畢竟銀票莊票開始之初,是沒有超發這一說的,客人存入一貫錢,商家就開出一貫錢的票據,到時憑票承兌現,扣除手續費,一般的手續費是百分之三。實際視取現的遠近等,還有些調整。
到了后來,慢慢的會超發一些,規模越大,越發量也就越多些。
但現在朝廷的第一批全新正式的寶鈔,直接就發行一千二百多萬貫,本錢才三百六十萬,實際超發了近九百萬貫錢。
雖然九百多萬也不過是約朝廷一年茶稅的收入,鹽稅一年都三千萬起了,但畢竟這是憑空超發了九百萬貫啊,這后面是沒有半枚銅錢的。
雖然轉運司也說,寶鈔一屆三年,到時回收舊鈔,發行新鈔,但秦瑯相信,這個口子一開,以后肯定越發越多,這就意味著憑空變出來的錢越來越多。
這種印鈔法,雖然大大增大貨幣流通量,減緩錢荒問題,可這種辦法不比于采金挖銅鑄錢,畢竟實際金銀開采量不可能增長太多,不會帶來太大的通脹問題,但直接印鈔這種手段,還是風險很大的。
秦瑯是最早印鈔發票的,但卻從沒有亂來,始終在控制著規模,哪怕他在呂宋自成一國,也沒半點胡來,所以呂宋這些年的總體物價都還不錯。
雖然呂宋除了糧食外的物價,相當于廣交揚等大港城,比內地一般州縣物價高不少,可呂宋畢竟是個海外新殖民地,好多商品都還是靠外運,而呂宋因為有不少拳頭支柱產業,使的官府以及百姓、商人手中都挺有錢,物價上漲也是正常的。何況這物價上漲,也有秦瑯有意調節,因為這樣才不會過于剪刀差剪呂宋本地農民等的韭菜。
適當的提高物價,其實是有益的。
物價過低,一方面說明錢重錢荒,二就是容易傷害底層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