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久。
李胤才合上奏折,緩緩道,“一個新消息,呂宋的秦太師,聯合南洋上的九國,發義軍十萬已經攻入了驃國西南沿海,他們剛攻滅了彌臣國。”
彌臣國在驃國西南,距都城朱波有五百里,而距海不過二百余里,屬于麗水三角洲彌臣江左岸,南距河口二百四十里,這里一直都是驃國西南最強的藩屬,也以貿易聞名。
因為驃越西南沿海是連綿山脈,所以彌臣反成了重要港口。
之前秦家就在這里建立了商館,是駐驃越四大商館之一,雖說彌臣距海有二百多里,但彌臣江航運通暢,東面大山可屏擋臺風,周邊都是肥沃的三角洲平原,是個很不錯的地方,彌臣也是驃國十八大藩國中排名在阿瓦、彌諾之后第三的藩國。
據說彌臣國的王城,城門就開有十二座,城墻還是青磚的,王宮更是用琉璃瓦蓋的,王都貿易興盛,他們還有自己發行的半月形的鑄造銀幣。
可就是這樣的一個驃越強藩,結果讓秦瑯率艦隊遠航萬里一戰就把他攻滅了。
蕭嗣業也不由的震驚。
“呂宋在海東,彌臣在西南之南,海上何止萬里,而且現在驃越正是雨季······”
皇帝對于地理倒是挺熟悉,知道呂宋距彌臣國雖遠,可以秦家的寶船和航海技術,這萬里之遙其實也不算什么,畢竟呂宋到倭國也有數千里海路,到河北或是遼東,也是七八千里的。
況且,秦瑯這些年暗里經營南洋,他們從呂宋往彌臣又不是沒有補給的。不管是走西線沿大陸海岸線經廣州太平交州林邑,還是經東線直接沿呂宋群島南下,經紹興、寧波、上海、錫城、獅港這些秦家南洋港口,一路上都是很方便補給休整的。
何況這次并不是呂宋一家出兵,而是南洋上還有九個強國一起,那么呂宋的船就能沿途得到暢通,以及良好的補給休整等。
“真出兵十萬?”
“號稱十萬而已,據報,秦太師實際上從呂宋只發了三千兵,然后沿途而下,又增加了一些雇傭兵等,倭國、林邑等也各派一二千不等隨征。”
“第一批艦隊抵達諾臣國沿海時,僅只有六千人,在登陸后與彌臣國發生第一次交手,大勝,奪取了沿海一座小城,然后等待第二支艦隊到來,合計一萬三千人。
他們乘船沿彌臣江而上,直抵王城下,經過七日圍城戰,攻破了王都,而此時他們的第三支艦隊帶著七千人才剛登陸沿海。”
這第三支艦隊到來后,聯軍總兵力達到兩萬人,因為拿下了彌臣國,所以秦瑯叫停了后續的兵馬增援,僅以這兩萬人開始掃蕩彌臣國。
這支聯軍憑著船堅甲硬兵精將猛,打的彌臣國徹底崩潰,國王和大臣們被俘,無數兵士投降。
他們四處征服,到處劫掠。
彌臣國與驃國一樣,都是信奉佛教的國家,甚至是政教一體,國中有三分之二的土地經過不斷的賞賜,都到了寺院的手里,剩下三分之一則九成集中于王室貴族手中,百姓手中的土地非常之少。
當然,彌臣國偏僻的山區,也多屬部落控制,這些人也只是彌臣國羈縻控制區,整個彌臣國表面繁榮,但內部動蕩,國中有佛教寺院僧人和山區部落這兩大不受管控的勢力。
王國雖然也建立起了國王、相國、大臣、將軍等的王國朝廷體系,但是,國王卻沒有足夠的土地和財富可以拿來賞賜貴族官員和將士們,這就導致了國王和朝廷的威信力不斷下降。
這就好比歷史上中唐開始,府兵制崩潰一樣,根本原因就是當時土地兼并嚴重,朝廷手里無地可以拿來賞賜給為朝廷鎮戍、征戰的將士們,導致地主為主的府兵制的崩潰,沒有人愿意再主動當兵,缺少了較有財力的中產階級為府兵,改以募兵制后,朝廷的軍費開支大增,戰斗力卻反而大跌。
現在的驃國、彌臣等國其實都陷入了這么一種惡性循環之中,社會財富基本上都集中到了王室貴族和寺院手中,而山區的部落又往往桀驁不馴。
百姓麻木,軍隊無斗志。
財富都集中到了寺院、王室貴族手里,但他們卻把這些錢都用來崇佛、造大佛、修寺院、為大佛貼金鍍銀,而不是關心民生等,上層奢侈享受,底層度日艱難。
沒有強大外力干涉的時候,還能維持這種狀況,而當出現大唐這樣超級霸主的入侵征服時,他們就立馬崩潰了。
歷史上,西南小霸主南詔趁大唐與吐蕃死磕之際崛起,在大唐和吐蕃之間反復橫跳,在當時的大霸主眼中,南詔只能算是個跳梁小丑,但南詔扭頭揍驃國時,卻輕松的攻滅他的都城,把驃國揍成自己的藩屬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