簾外。
蕭嗣業和薛仁貴、李社爾、李何力等樞府執政也都明白了皇帝的心意,然后是要一意廢西突厥、罷撤兩都護府之意。
裴行儉和來濟分任安西和北庭的三把手,實際是出任蒙池和昆陵這兩地的長官,其差事里宣慰和經略這兩個詞,已經表明他們差事的重點,若是突厥諸部老實,那就宣慰安撫,若是不老實,那就經略招討。
還給他們各派去一個能打的悍將,王方翼和劉仁軌,都是名門出身且非常能打的,屬于在開元一朝中打出威名來的新一代戰將。
皇帝明顯沒太把如今的西突厥放在眼中,什么突騎施、葛邏祿算個屁,這幾十年,西突厥這個汗那個汗的,起起落落,敢反大唐的誰又能撐幾年?
現在大唐天子的目光早已經越過了河中,目光放到了波斯,放到了信度河,甚至是放到了里海的伏爾加河畔了。
大唐在西域的絲路,都已經三路齊進,北路經昭武、可薩,直接通過里海,聯通黑海,與羅馬帝國直接貿易往來了。
中路,經天山南北通過昭武、吐火羅,與波斯相接,甚至如今隨著唐軍西征的推進,只差一點點就能南接波斯灣了。
現在大唐中線絲路,無數的粟特商人用駱駝把貨物運到河中,運入吐火羅,然后波斯和大食商人接力,再運往兩河或波斯灣北岸,他們在那里與埃及商人或是天竺商人交易,由他們再分銷轉運往更遙遠的地方去。
而南線,直接從天山南經蔥嶺進入吐火羅,再越過開伯爾山口,進入印度河流域,把貨物賣給天竺商人,通過恒河銷信天竺諸國,或是沿印度河南下入海,在海口把貨賣給大食可埃及商人。
過去,東西萬里之遙的絲路,大唐真正能控制的也就是到河西走廊,再往西就基本上是西域的西突厥人,河中的粟特人等控制了。
絲路貿易,其實是分段的,玉門關以東,是大唐控制,天山南北是西突厥人控制,河中地區是粟特人控制,再往西,則又有波斯人、天竺人、可薩人、阿爾瓦人、羅馬人等,往南是吐火羅人、天竺人、大食人、埃及人以及威尼斯商人。
西突厥、波斯、羅馬、可薩、天竺、大食,各方霸主,都在極力壟斷自己家門口的絲路,層層設卡,重重收稅。
東方的絲綢販賣到羅馬,貴比黃金,南洋的香料,幾經轉手到威尼斯商人手中時,甚至已經號稱黑黃金,價格則翻了幾十上百倍,其中大多數都是因為路上層層抽稅導致的。
西突厥最強盛的時候,能夠滅亡厭達,征服吐火羅,拳打波斯,腳踢羅馬,最重要的就是他們掌控了從玉門關直到黑海的絲綢北路,絲路上絕大多數的利潤,都被他們拿去了。
而如今,大唐三條絲路路線,都直接與波斯、羅馬、大食、天竺這些地區大國聯通起來,中間少了許多中間商,這意味著大唐不僅掌握著絲路上重要的貨物源頭,也掌握了更多的貿易中轉利潤。
大唐在西域這幾十年的發展路線,實際上就是沿著絲路貿易的線路,一路沿絲路修驛站、兵堡,建立軍鎮、屯田,沿線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