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疏勒擔任鎮將數年的李秀倒還算比較適應,他所在的疏勒本來離這就近,以往每年也總要帶兵出來巡視邊界的。
在這次西域大叛亂之前,疏勒西南的蔥嶺、昆侖諸山里的那大大小小的邦、國無數,據說是小邦七十二,大國十八。但所謂大國如勃律國,其實也非常小,至于那些小邦,就更小的可憐了。
那些人在山里面關起門來自稱國王,在之前大唐征服疏勒、于闐等國后,這些大大小小的國王也都望風稱降,納貢稱臣,大唐也就冊封他們的君主,授予他們爵位官職,后來還拓寬了通往那邊的道路,修建了沿路驛站。
使的他們也都納入了安西大都督府的管轄,甚至還讓商人們更方便的往來。
只是隨著這次西域大叛亂,連他娘的勃律、朅盤陀國這些以往稍大些的小國,如今也都公然反叛,理由五花八門,有稱不愿受大唐干涉的,有不想向大唐納稅的,有反對大唐抑佛的,甚至還有公然喊出要效忠太上皇的。
這些山地小國,甚至還在吐火羅人的勸說下,召集兵馬,要去協助吐火羅葉護、大食呼羅珊總督以及昭武粟特國王們擊敗唐人。
螞蟻朝大象腳上撒泡尿,雖然威脅不到大象,但這種挑釁大唐當然也不能無視,尤其是如今西域各方大戰,朅盤陀國和勃律恰處于安西疏勒、于闐通往吐火羅、河中的一條重要通道上。
大唐費了很多精力,花了很多年拓寬這條絲路支線,可不僅僅是為了貿易,本身這也是一條重要的軍事通道,是為將來向西拓進,加強對河中甚至是吐火羅地區的影響控制而修的。
此時不能因為這些小國的反叛而把這條路堵了,尤其是秦俊重兵屯于大宛的時候,其東面這條通道得保證暢通。
也是在這種前提下,先前安西一面派兵增援大宛軍鎮,一面派出了秦俊的叔父,安西大都督府司馬、龜茲都督、安西軍使秦善道點選一萬步騎,前往征討。
第一戰,便是朅盤陀國,于闐以西的小國,西鄰滑國,南接罽賓,北連沙勒,處于蔥嶺高原之上,所治在山谷之中,城周回十余里,國都外還有十二座堡壘,他們和于闐相似,也是塞人建立的山地游牧部落國家。
所謂塞人,其實就是操著波斯語的東波斯人,也是后來塔吉克人的祖先。
曾經,塞人是河中地區、吐火羅地區的霸主,甚至一度擴張到了西域天山南北,不過到如今,塞人也已經沒落,就算是這帕米爾高原上的這種山地小國,也不再是純粹的塞人了,畢竟隨著希臘人的入侵、月氏人的西遷,以及后來匈奴人、突厥人的西征,讓這地方早就揉雜的厲害。
其國名朅盤陀在塞人的語言里,就是山上道路的意思,他們把蔥嶺稱為帕米爾,意為平頂屋。
在千百年來的地區爭霸中,這些山地部落其實早已經被邊緣化了,霸主們一般也滿足于他們的稱臣進貢,而沒多大興趣直接去攻打占領,地方太過偏遠險要,所出又少,得不償失。
之前大唐也是如此,他們貢點氈、金、玉,朝廷也就滿足了,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態度。現在國王葛沙氏往年進貢的那點東西,還真不入朝廷法眼。
翻越蔥嶺,難于上青天,雪崩、山體滑坡、落石、塌方、積雪、積冰、地震時有發生。
尤其是到了冬春季節,許多路段常年雪封冰凍。
沿途盡是壁立千仞的冰峰雪嶺,懸崖峭壁的高山峽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