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州倒還算是邊地,所以會被保留,不過可能會恢復安南舊名。”
很明顯,不可能僅是把那些大都督府改為府,把都督府改為州這么簡單,這必然還涉及到裁撤軍鎮、將士等一系列跟樞密府、軍事相關的后續。
“有一點,比如說廣州大都督府改為廣州府后,廣州府尹不再管轄軍事,統領州鎮兵,那么廣州鎮海軍以及原廣州都督府下其它的鎮戍兵也不可能全都裁撤吧,這等大鎮要地,總還會保留些兵馬的,這些兵馬,以后又歸誰統領指揮?總不能直接歸各道的經略使統領,或者說直接由樞密院指揮吧?真要有事,也鞭長莫及啊?”
這是一個問題,沒有了都督府,那最好當然是交由各道四司之一的經略使司的經略使來統領,但是按之前朝廷在每道設立的四司職責來看,道經略使職權相對較弱,一般是管地方團結兵、以及征兵點選、名冊軍械這些的,并不能直接指揮鎮戍兵。
如果現在把兵權下放給他們,那么這各道經略使的兵權可能比之前的都督還大了。
“經略使司就算統領各道的兵將,可平時也只有握兵權而已,又沒有完整的調兵權、指揮權等,只有遇到征戰等,由皇帝和樞密院組建行營,行營總管拿到兵符調令等,才能從經略使司驗符調兵,再者說,不管是以后的經略使司還是行營總管,他們都不能管理地方民政,也不能管錢糧財政,因此沒什么可擔心的。”程處默倒是覺得按趨勢,以后中原內地確實打仗的機會較少。
所以裁撤都督府,取消軍政兼領的都督,也是勢在必然的。就算以后各道經略使管兵,但各道可是設有四司,互不統屬的,經略使只管軍事,既不能管民政,又無財權,還沒監察司法權,那么就遠不如都督的權力大,也不用擔憂經略使軍權過大了。
畢竟按現在的情況看,以后經略使就算統一道之兵,也不過是相當于一個高級的折沖府都尉,有握兵之權,卻無調兵、指揮之權,真打仗,得另建行營,派授行營總管來調兵指揮的,戰事一結束,這行營會撤消。
行營總管跟道經略使就跟折沖府和行營一樣的。
“其實我倒覺得這是好事,把中原內地的這些大小都督府裁撤,把一些鎮戍兵也裁撤或調移,增強沿邊之地的軍事力量,尤其是新征服的一些邊地。”
大唐的兵力夠多了,府兵就有八十萬之眾,禁軍又有二十萬,大唐的兵馬已經超過百萬,還不算地方土團和蕃部義從這些。
隨著邊疆不斷新拓張征服的土地,朝廷需要駐軍,需要維持,總不能再無限擴軍,現在每年的軍費都在增加,成了一筆巨大的財政開支,政事堂和轉運司相公們都不止一次說要控制軍費,削減預算。
而中原內地的兵久不打仗,這幾十年下來,好多兵都已經廢了,能打的就是禁軍和邊軍,所以裁撤內地的都督府也是勢在必行的。
“可這樣一來,豈不就成了強枝弱干,這時面的隱患你不會不知道吧?”牛建武提醒。
“中央不還有二十萬禁軍,加上小十萬的番上外府兵和內府兵嗎?有這三十萬精銳坐鎮,怎么也說不上是強枝弱干吧?”程處默回道。
“就怕禁軍以后慢慢的成了另一個內地都督府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