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回頭,便搞個拍賣會,這次出征的兄弟們優先競拍。”
河中鎮兵強馬壯,防區也大,面臨的局勢也不太平,身后還有些西突厥殘余勢力,蔥嶺那邊地理險要,也有許多山地部落,河中這里的粟特人也還妄想對抗朝廷,更別說南面是吐火羅和,西南是大食占據的波斯地區,更西面還有西逃的突厥人,以及在黑海一帶游牧的可薩部。
好在朝廷對河中鎮十分重視,幾年時間不斷增加駐兵,如今達到六萬多人,分領四大軍鎮。
形成對河中地區強大的威懾力,但河中粟特諸國一日不滅干凈了,那么河中鎮的唐軍也一日不能安穩,畢竟四大軍鎮處于這河中四邊之地,中間反而盡是粟特諸城邦。
六萬多河中鎮士兵雖然兵強馬壯,可以威懾粟特人、吐火羅人甚至大食人,但生存壓力也不小。
朝廷會解決河中鎮士兵們的軍械裝備,甚至部份衣物布匹,但是糧食這塊,得由他們自己解決,甚至軍費開支,也需要他們想辦法解決大部份。
幾萬士兵拖家帶口移駐邊疆,這就是幾萬個家庭,是二三十萬的邊軍和其家眷,光靠自己種地能種多少?
壓力擺在那里,必須得自謀生路。
秦俊這位國舅爺的辦法倒也簡單,搶、抓、產。
搶自然就是搶西突厥人、搶粟特人,搶他們的城搶他們的部落搶他們的地搶他們的牲畜牛羊。
搶了還要抓,抓到了就是自己俘虜,拿來發賣給自己的將士們,協助一起種地、放牧,甚至是辦藩鎮的手工業作坊,畢竟他們處于絲路要地上,條件還是很好的。
現在大家都急需奴隸,最關鍵就是想多種點棉花。
河中地區由于特殊的地理條件和氣候,種植棉花的條件非常好,這里產的棉花質量也非常的好。
這些年來,棉花這東西,已經在大唐風靡開來,棉布也成為了一樁極受歡迎的民生物資,然后棉襖棉被棉鞋這些用棉花棉布加工成的生活物品,非常受歡迎,棉花的需求也越來越大。
當年秦家率先在中原開始棉花種植,做棉紡加工,棉花的種植面積在不斷增加,但始終是供不應求。
雖說如今中原的棉布價格,已經從武德時比絲綢還貴的小眾高端貨,變成了普通大路貨,但再怎么普通,仍還是需求量巨大的物資,甚至西域這邊的棉花因品質好,一直都是高端貨,價格高,不愁賣。
反正現在分了這么多地,部份種糧食做口糧,再拿些賣給軍隊就夠了,其余的地還是種棉花更劃算。
不過種棉花比種糧還要辛苦,尤其是采摘更不易,光靠一家幾口是種不了多少的,這個時候買奴隸蓄奴種棉花就非常迫切了。
而當河中開始大量種植棉花后,秦俊這位秦家公子,當朝國舅,當然不會放過在當地搞棉紡這產業的,畢竟本地有棉花,那搞棉紡就有很大的優勢,更何況,這里還是絲綢之路的樞紐,紡織出的棉布,甚至做出的棉衣,還能往東西兩頭銷售,不管是自己去賣,還是批發給那些商人,充滿商機。
但搞棉紡也同樣需要大量勞動力,不管是把棉花初加工脫籽還是紡線,又或精加工的織布,每一道工序,都是密集勞力型的產業。
但西域這地方,偏偏就是缺人。
朝廷連續數年移民,開出種種優惠條件,但現在河中的主要人口,還是軍隊和軍隊的家眷們。
一個人從生下到成人,起碼也要十五六年,太漫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