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越節度使設立后,成為朝廷最西南地區的一個軍鎮,自喜瑪拉雅山脈南麓,一直到孟加拉灣的恒河以東、那加山脈以西的廣闊土地,都歸這個軍鎮統領,北接西昌道、東接麗水道。
王玄策回朝入樞府執政后,滇越鎮第一任節度使是由秦瑯親自點的將,他向朝廷舉薦了老伙計李大亮的兒子李奉誡出鎮滇越。
李大亮是貞觀宰相,當年跟秦瑯從豐州到交州,最后到朝中,一路搭檔十分默契,他的兒子李奉誡雖說比父親差點,但畢竟將門子弟,基本素養還不錯的,有秦瑯提攜,也是做到了三品的大將軍銜,調他入滇越做第一任節度使也沒人反對,畢竟那邊局勢相比起西域要好的多。
滇越鎮的核心便是后世孟加拉平原,原阿拉干國的海邊漁村,在秦瑯的建設下,規范為滇越大港,最后定名新福州,又在那置東輝軍鎮。
經過數年建議,東輝港已經很熱鬧,不僅成滇越道的軍事經濟中心,也成為了海上貿易的一處重要的港口,尤其是秦家在這里投入很大,秦瑯還派出了好幾個兒孫過來鎮守。
最后還把七弟秦彥道派到東輝港,在東輝港呆了三年后,如今李奉誡上奏朝廷,為秦彥道請功,樞密院里的程處默王玄策蘇定方這幾位大帥,自然也是很痛快的就提升秦彥道為吳國公、滇越道節度副使、東輝鎮兵馬使兼新福州刺史。
秦彥道娶的是已故鄂國公尉遲寶琳的女兒,能力也還是有的,不過滇越這地方沒有什么大敵,隔著恒河的南天竺東天竺都是軍閥割據,土邦混戰的局勢,自顧不及,而阿拉干、小婆羅門,以及大秦婆羅門這三個被滅的國家,過去在天竺大戰中,倒是能偏安一隅。
可當大唐從東面翻越大黑山這道天險過來降維打擊,他們就只能舉手投降了,經過數年的統治,現在滇越道的土人基本挺老實的,不老實的部落都被滇越軍掃蕩干凈,直接把人捉了為奴隸,把寨子燒了。
老實歸附的,倒是暫時還比較客氣,只是要求編戶齊民,服役納稅,子弟入學而已。
李奉誡和秦彥道兩人都是將門子弟,本事都有,但比不了秦俊程處默這等猛人,所以鎮守在滇越,沒有如西域那般威猛,行事比較保守。
甚至李奉誡這個節度使,很熱衷于在滇越跑馬圈地,忙著搞棉花、黃麻、甘蔗種植園,甚至現在又開始搞起了胡椒等香料種植,滇越軍的軍額只有兩萬多,但是他居然搞出了一個十萬人的屯田軍團,都是由征發的部落番人組成的,加上滇越軍子弟做為屯田軍的管理者,到處都是軍屯。
產出的黃麻、棉花、蔗糖等很方便的運到東輝港,然后通過秦彥道的關系,賣給東輝港的秦瑯兒孫們,由海船再轉運回呂宋加工。
那支十萬人的番人屯田軍團,實際上就是滇越軍的佃戶一般,專門種地,李奉誡給他們分成,與出租招佃沒什么不同,區別就是軍事化管理,甚至由滇越軍圈地、提供種子、畜力,收購產出等等。
搞的還挺紅火的。
滇越軍偶爾也進山收拾一些不服的土蠻,也就是合法的搶劫和捕奴,捕到的奴隸部份送入軍屯,部份在東輝港拍賣掉。
憑著這一套動作,李奉誡也實現了滇越軍的自給自足,完全不需要朝廷財政拔款供養軍隊,他們還能夠每年向朝廷上繳稅款節余,以及向皇帝進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