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越藩相鄰的麗水藩年年都還要朝廷的財政拔款養兵。
不過倒也不是說吳師盛無能,主要還是因為吳師盛這幾年一直在配合著朝廷樞密院的決策,聯合三江節度使在征討西南蠻,往南開疆拓土。
三江節度使便是原朝廷的云南道之地所設,取名自境內的怒江、瀾滄江、紅河三大江,在上元初重劃西南諸道界線,以金沙江分隔劍南和云南兩道,劍南道設三川節度使,云南道則設三江節度使。
云南道又與麗水道以怒江為界,以西為麗水道,以東為云南道。
云南道的西南是以羈糜銀生、黑齒部地為界,在黑齒之南,便是女王國,又叫南奔國,其東南為真臘。
南奔國的王城便在南奔城,位于后世的清邁附近,他們的統治中心就在清邁-南奔盆地,其國人以擅使毒箭聞名,一旦被其毒箭射中,見血封喉必死無疑。據說周邊的真臘、林邑、和蠻、黑齒蠻、驃越等都曾經攻打過女王國,都大敗而歸。
朝廷諸公對于征服了和蠻、驃越,甚至滅了藏南三國后,對西南諸蠻是十分輕視,雖然與林邑、真臘關系良好,不便發兵征討,但對于其它的蠻子,可就沒必要客氣了。
隨便找個理由,就說女王國收留反叛大唐的蠻部,便可名正言順的出兵討伐了,只不過打起來并不容易。
三江鎮的核心盤是紅河以北的云南舊地,以通海、滇池、洱海這三個區域為中心,而紅河以南的怒江、瀾滄江、墨江等地,是蠻夷之地,隨著唐軍過江,雖不少蠻部也早歸附,但都是羈縻統治,更別說,距離通海都還有兩千里的南奔。
而且這兩千里還都是近乎原始叢林的地帶,交通極為不便,西面怒江和東面瀾滄江,也并不好利用,只能一點一點的打過去,偏偏這女王國的反抗很激烈,麗水節度使吳師盛和三江節度使李思文,聯合用兵征討,都是進展緩慢。
年年耗費大量軍費,長期在叢林中征討,兩鎮士兵都苦不堪言,好在兩人也都是名將之子,吳師盛是吳黑闥兒子,李思文是李績的次子,兩人還都和秦瑯聯姻,本身有能力,朝廷也信任支持,所以打了好幾年了,朝廷也沒降罪。
吳師盛上書樞密院,提出了自北而南比較困難,打算請朝廷再發一兵,由麗水道東南海港安南港(毛淡棉)出兵東進,然后北上,這條路線大約八百余里,但相對自北南下,這條線路大部份路段都是在河谷盆地、平原行軍,容易補給,也更容易行軍。
尤其是此時女王國主要兵力都部署在了南奔城的北面,由南進攻能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尤其是從安南港往東翻越山脈后,便能進入賓河河谷,賓河做為湄南河上游的最大支流,一直連通到南奔城,所以走這條路還能利用賓河運輸物資軍械。
一直在北部山區叢林里鉆了幾年,被螞蟥、蚊子、蛇蝎虐,吳師盛也是惱了。他們在北線,到現在距離女王都城南奔都還足有八百里,越往南打,越難。
全是些生蠻,無法得到土著的支持和配合。
吳師盛的計劃很大膽,卻也透過著這些邊將們的兇悍,在他的眼里,南奔國只有一個下場,被征服吞并。
從交州到通海,從紅河到墨江,大唐的遠征軍一年復一年的奔走在西南的雨林之中,在那連綿的群山河谷,開辟了一條又一條的道路,建立起一座又一座的遠征營寨,一步步的往南,征服了一個又一個蠻族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