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那些兄弟,每經一朝,總要有那么三兩個卷入謀反案中被誅殺,李貞一直活到如今也算難得。
與大多數李家皇族宗室不同,李貞和其十弟紀王李慎名聲還算不錯,長于騎射,又兼涉文史,有不錯的行政能力,在分封地方后,表現的還是不錯的。
李貞的封地幾經變動,最后封在洱海,朝廷設大理府,世封其為都督,這里最初原是侯君集封地,朝廷在貞觀時深入南中地區,對洱海的河蠻諸詔的打壓很成功,大理做為云南的兩個支撐要點,尤其是后來開拓永昌、麗水、滇越等地后,大理更是必經之地,所以大理發展的很迅速。
跟通海、昆明并稱南中三大明珠。
李貞做為世封皇族宗室,也曾為大理的繁榮有很大的功勞,但是年紀大了,也漸漸的就糊涂起來了。
特別是在李昊剛繼位時,徐敬業兄弟奉吳王李恪之子李琨謀反事敗后,不少高祖、圣祖、世祖的皇子藩王卷入了謀反案中,被事后調查甚至受到牽連處置。
其中既有確實發過牢騷的,也有純粹就是被新皇趁機修理的。
本來嘛,宗室諸藩分封邊地,總也比較特殊的存在,要說謀反叛亂倒沒幾個真敢的,可天高皇帝遠,平時難免會有點做威做服,甚至是欺壓地方的事情,甚至有可能只是一藩王的某個子孫不爭氣亂來。
但這種事情多了,朝廷諸公也不爽。
恰逢新皇繼位,又出宗室叛亂的事,諸公也就趁機找茬修理修理一下宗室們,也免的他們越來越過份。
這本來也只是殺雞儆猴的事。
不過越王李貞的兒子,瑯琊郡王李沖確實卷入了李琨謀反之中,同樣被卷入進來的還有諸如韓王李元嘉的兒子黃國公李撰、霍王李元軌的兒子江都王李緒、魯王李靈夔的兒子范陽王李藹、虢王李鳳的兒子東莞郡公李融等。
眼看火要燒到自己身上,這些膽大的宗室們決定積極行動自救。
黃國公李撰偽造了一封世祖皇帝李胤的過期詔書,說朕被李賢幽禁,諸藩宗室應當發兵救朕,然后李沖又用這封似的李胤求救詔令加料,后面加上了一句,朕打算將李氏的江山交給皇弟越王李貞。
至于理由,自然是李賢母子后面站著秦家,他們意圖篡謀李氏江山等等。
要說此時世祖李胤都死了幾十年了,你這個時候才拿出這詔書還有什么意義?
但對于這群急火攻心想要自救的宗室藩王們來說,還真是什么招都敢用。
李沖和李撰他們膽子也大的很,準備聯絡宗室諸王共同起兵,向洛陽勤王討逆,到時擁立越王李貞繼位。
只不過這些人雖然上竄下跳的很歡,但真要玩命的時候,卻并不齊心,大都遲疑不決。
到了正式的約定起兵時間,只有李沖和李貞父子倆起兵了,其它諸王都還沒準備好,有的是猶豫了,有的則是試圖起兵但失敗了。
因為諸王在邊疆封地上的護衛數量有限,而且軍政財等大權基本上都在朝廷命官手上,想要造反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沒有足夠的威望和本事,想兵變奪權往往是反被地方文武官員給抓捕關押起來了。
李貞父子能起兵成功,也是因為李貞確實比較有能力也在洱海較有威望,他還有不少奴隸,同時跟周邊不少蠻部關系也挺好,關鍵時候父子倆很積極,各種招攬亡命,大方許諾,又是假傳旨意等等,還真就成功的奪下了大理城起兵。
不過秦瑯之所以有此一問,也不過是拿來當個談資,李貞父子的造反,可能還不如李琨徐敬業他們當初的造反弄的動靜大。
李貞不可能造反成功,不過隨著李貞父子正式奪了大理起兵造反,倒是可能會引發朝廷對宗室的又一輪大清洗。
原本可能也只是想借李琨謀反敲打一下宗室,讓他們規矩老實些,但經這么一鬧,朝廷也只能狠狠收拾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