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在的,這些錢,放在大順的宮廷,可能都是一大筆錢,更何況窮的叮當響的俄國。
而劉鈺的這番話,更讓伊麗莎白確定,大順準備對荷蘭動手了。
因為……南洋的香料、蔗糖,也是一筆巨額的收入,尤其是能夠獲得波羅的海貿易圈的市場之后。
這一切,似乎都變得極為合理起來。
一直在伊麗莎白心頭的疑惑,仿佛在這一刻終于被解開了。
女皇心想,是的,中俄互不侵犯,意味著大順將要南下。
而中瑞俄三國貿易公司,則是為了南下之后,將貨物運來售賣。
否則,那些貨物缺乏市場,無法售賣出去,占領南洋并無意義。
這一切,就都順理成章了。
鼓勵俄國西進的目的,劉鈺也解釋的很清楚了,讓俄國獲得波羅的海的霸權,控制市場。
因為按照劉鈺的“時代變了”的邏輯,瑞典、丹麥的人口都不足以成為波羅的海的霸主;而普魯士雖然有可能,但中普同盟意味著中國還要面對俄國的威脅。
反倒是現在與俄國合作,把寶都壓在俄國身上,既可以省去中俄對峙的軍費支出、又可以保證一個廣泛而寬大的波羅的海市場。
北歐、東歐、半個中歐的貿易圈,十分巨大。
每年對于絲綢、紡織品、瓷器、茶葉等特色貨物的需求量也足夠巨大。
她當然沒想到劉鈺要對付的是英國,但自己所理解的邏輯鏈已經非常清晰、明確,而且似乎無懈可擊了。
內心盤算了一下劉鈺建議的收益,內心已然是十分傾向于劉鈺的建議。
芬蘭這個破地方,又冷、人又少,只能是作為彼得堡的緩沖,割走的話意義不大。
而以戰場上的勝利壓迫,可以從瑞典身上得到的東西,遠勝于割走芬蘭。
包括劉鈺建議的王儲人選、免除海峽通行稅、中瑞俄三國的貿易公司、以及將來西進時候拉瑞典入伙的可能。
這一切都在算計之中,而且確確實實對俄國有利。
同樣的,也因為對大順有利,所以劉鈺說的這一切,也就非常可信了。
她可不會相信劉鈺是為了履行對漢尼拔的承諾,來琢磨一場謀劃十余年的政變。
“侯爵大人,您的提議,我會認真考慮。但這件事,我希望我們彼此能夠保密。包括我身邊的樞密院大臣,我也會守口如瓶。而您那邊,我也希望您能夠傳達我對中國大皇帝的致意,以及希望此事保密的消息。”
“至于您說的投資建廠的事,我希望能夠快一點落實。如果有必要,我可以撥給您一部分農奴,或者授予您租賃農奴的權力。將這些農奴,直接投入到您要興辦的玻璃廠或者造紙廠中。”
“或者,可以直接撥給您國有農民。”
對于大順這邊“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想法,想要延續彼得政策的伊麗莎白是非常高興的。
彼得之前,俄國只有少的可憐的手工業。
彼得看的很清楚,俄國的地理、地形、基建、運輸條件,指望著“鼓勵工商業”發展來發展工商業,純粹幻想。
于是彼得的政策是“強制官辦”。
官辦之后,下放私營。即便官辦下放私營,仍舊很多人不愿意接手,因為有資格接手的都是些貴族、地主,他們就沒有辦工廠的傳統。
【我們的人民就像孩童一般,因為孩童那樣的無知,所以他們不會主動去背字母表。必須是主人或者家長,強迫他們這樣做。】
這是彼得對俄國現狀的描述。
背字母表是好事,可以認字擺脫無知。但是孩子的天性不可能主動去背字母表,故而需要一個強人來充當“小爸爸”的角色,強迫他們去做一些“開化”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