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光溢彩的效果和光影般的折射感為此刻的舞臺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如果不是知道李安和雅涅夫演奏的同是決賽指定作品,那么連續聆聽兩版的觀眾一定會認為此刻李安彈奏的曲子和剛才雅涅夫演奏的是兩首不同的曲子。
雅涅夫演奏的更像是一首民歌,比吳復生演奏的還純粹。
而李安演奏的讓人根本無法聽懂他在演奏什么,卻又給人一種色彩繽紛的感覺。
仿佛聽李安演奏,能看到一幕幕生生不息的光影圖畫。
嘉賓席上,該曲作者黎宏昌老爺子也在李安的演奏中思考,究竟這位年輕的演奏者是要通過他的作品來表達什么。
或者說對方是在如何解讀他的作品。
他有點琢磨不透。
可隨著耳邊的旋律脈絡越發清晰,他的目光漸漸亮了起來。
這個滑頭。
他輕輕一笑。
李安拿到這份可謂是民樂現代派鋼琴樂譜時,就像拿到了一個命題作文,
腦海里只有一件事,拆解。
因為看不懂。
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再復雜的音調風格也有其根源。
音調風格的取決于律制的各異。
華國傳統音樂以五聲調式為基準,西方音樂則建立在十二平均律基礎上。
那么在確定這首作品的基調,李安就開始構思該如何來演奏。
云湘回憶。
他實在無法從譜面t到云湘的點,那么就只剩下回憶。
于是,這首作品的主題在他還不確定自己能否在舞臺上演奏的時候就已經被定下。
回憶。
既然是回憶,那么就應該擁有一種思緒萬千、浮想聯翩在其中。
描繪的再夸張點,一個個小小旋渦折射出紛紜不滅的影像。
而這種東西在弦樂上更好表達。
鋼琴更適用于十二平均律的典型樂器。
所以怎么辦
再仔細看看譜。
辦法來了。
西方音樂是以縱向和聲為核心,體現聲的色彩。
這一點在雅涅夫雅涅夫演奏的云湘回憶中就有充分體現,即便沒有小節線和標準的西洋調式和聲進行,他也就能從涇渭分明的左右樂譜中找到他所熟悉的內容,然后加以突出演奏。
而華國音樂是講求橫向旋律的起伏,注重韻的意境。
這話誰說的,就是黎老人家自己說的。
李十分贊同這個觀點。
于是也就有了開篇長達十秒的顫音,各種起伏,變著花樣,要突出的就是這一橫向起伏。
一首華國鋼琴作品中的一個顫音能彈出什么樣的起伏,這又得說回在鋼琴這件西洋樂器。
不論什么樣的起伏,你都只能用傳統的鋼琴技法來呈現。
這一來一回,徹底把李安的思路打開了。
結合華國作品中需要的韻,融合西方鋼琴傳統技法,而且還不能拘泥于此,要變化于其中。
于是李安最有底氣的手指技術就在這種演奏思路下被開發到極致。
說他這整個一段時間來練云湘回憶的時間少,是的,因為他根本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去練。
反正每一遍彈得都不會一樣。
韻,是無形的。
就如此刻滿天飛舞的引音符,只見鍵盤上一雙大手帶著流光四溢,所落之處必驚起一池波瀾。
直播間里的觀眾聽傻了。
為什么他們每次以為自己已經聽明白這首曲子的曲調之后,就會有一個人上臺來顛覆他們的感官。
這不欺負人嗎。
莫非這才是這首作品的本來面目
公屏上一連串接著一連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