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來沒有時間,二來沒有必要。現在就是背水一戰的時刻了,要么成功逆轉勝利,要么奮戰到最后一刻輸掉比賽。陸恪寧愿選擇后者,即使失敗,他也要挺直腰桿、揚起下頜坦然地迎接屬于他們的結局!
于是,陸恪干脆利落地說道,選擇了自己的基礎進攻陣型,“莫斯、吉恩、霍爾和紐曼,另外還有林奇。”
既然是無聚商進攻,節奏和速度就是整個進攻的生命力所在。輪換球員勢必還是存在的,有的是因為體力分配,有的則是因為三檔轉換之類的特殊檔數,但整體來說,進攻組需要維持一個相對穩定的架構,讓四分衛可以進入高速運轉的狀態。
于是,陸恪選擇了自己的進攻陣型。
沒有任何遲疑,哈勃大手一揮,就把相對應的球員派上場了。
事實上,這也是目前舊金山49人隊伍之中狀態最為穩定的接球團隊,如果需要替換,馬庫斯和高爾的輪換是可以帶來積極影響的;曼寧漢和莫斯的交叉換位也能夠改變節奏。現在就看陸恪如何完成臨場排兵布陣了。
三檔十三碼。
這是新英格蘭愛國者防守組的機會,也是舊金山49人進攻組的危機。
陸恪站在進攻鋒線之中,思緒完全沉淀了下來,他不會思考著是三檔還是四檔的問題,他現在唯一的想法就是:他們已經站在懸崖邊上了,每一檔進攻都必須當做是最后一檔進攻來完成,只有迸發出這種破釜沉舟的氣勢,才能夠將主動權掌握在手中。
防守組站位依舊如同預料,兩名安全衛已經后撤到了后半場,距離開球線至少有二十碼,完全沒有因為這是一次三檔十三碼的超長碼數困局而放松警惕——陸恪的長傳依舊是關鍵時刻的最大武器。
而線衛和角衛的防守陣線也都明顯往后拉,將整個防守的空間拉扯開來,并且根據進攻組的站位做出相對應的調整;前線只留下了四名防守鋒線。
舊金山49人擺出了一個非傳統的二乘以二陣型。
大方向格局來說,依舊是左邊兩名接球球員、右邊兩名接球球員,但球員站位卻十分有講究。
左側的是蘭迪-莫斯和洛根-紐曼,洛根與進攻截鋒喬-斯坦利并肩而立,看起來就像是第六名進攻鋒線一般;而莫斯則站在了左側的相對中間位置,可以內切也可以外撇。
右側的是吉恩和霍爾,兩名球員的位置都在往內側靠,吉恩的站位就在槽位旁邊,但依舊留出了一條槽位通道;霍爾與吉恩之間間隔了不到三步遠,基本與另一側的莫斯形成對稱。
按道理,他們應該靠近邊線才對——畢竟比賽時間對于舊金山49人來說是不利的,現在接球球員的站位卻正在朝著內收?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但陸恪沒有留下給防守組更多思考空間了——
“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