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見殿中正中一青年,背對殿門,手中舞劍,猶如撫琴一般,隱隱有琴聲蕩漾,時而金戈鐵馬,時而柔情蜜意。
令人難以琢磨。
似是察覺到伍守陽進入殿中,這青年緩緩收劍。
伍守陽見狀,忙的沖著殿中青年躬身拜下,而后道:“師父這套‘七弦驚仙劍法’愈發精妙了,想必快要達到通神之境。”
回音谷以外功、劍法聞名三界關。
這套‘七弦驚仙劍法’又是諸多劍法中的頂尖存在,伍守陽修行多年,自問比起開創‘回音谷’的師父,差了不止一籌。
“查的如何?”
青年沒理會伍守陽的恭維,出聲問道。
伍守陽生的儒雅,見師父如此關心,他自己也頗為心焦,于是忙回道:“北面‘樊國’境內,近年有一位仙師聲名鵲起,名喚‘張志和’,被樊國冊封為‘國師’。傳聞這人精通金剛橫煉之法,早些年廣為傳法,造就不少橫煉高手。但近些年這些個有所成就的橫煉高手一個接一個消聲滅跡。卞、康、孟、黃四位師弟化勁有成,行走四方邀戰各方高手,也是在樊國沒了蹤跡。”
“你懷疑是‘張志和’下的手?”
青年聞言忽的轉身。
顯露清清秀秀,超凡脫俗的面龐。不是旁人,正是自玄幽海而來,在三界關回音谷落下跟腳的陳季川。
一晃三十余載。
陳季川人在山野,依靠身上丹藥、法器,一身本領,輕松開創出偌大基業。
來到回音谷的第一年,就在東山府收了十二名弟子,悉心傳授《劍圖》或是《陳門七十二絕藝》。
之后陸陸續續又收了十多個弟子。
這些弟子又收弟子。
自陳季川往下,三十二載,才僅三代,回音谷就已經有百余名弟子。
陳季川在沙門島獲得丹藥近千,這些年又不間斷的琢磨煉丹之術,煉成丹藥數以千計。
除了少數出售,換取藥材、靈石之外。
多數都被賜予回音谷弟子,用以增長實力。
與現實中不同。
在道果世界中,不論是投資修行,還是投資‘五鬼陰兵法’、‘剪紙成兵術’這些術法,在長遠收益上來說,都遠遠不如培養弟子。
修為、術法會因為陳季川回歸現實而陷入停滯。
哪怕五鬼陰兵、紙人,也會因為缺少陳季川的日日祭煉,實力增長大幅度降低,不至于停滯不前,卻也較為遲緩。
但這些弟子不會。
即使陳季川下線,也不耽擱他們繼續修行,繼續提升。
等到數十年、百余年后。
這些弟子門人就是陳季川立足于世的最大資本。
一如大梁世界中的‘白玉京’。
又如大燕世界中的‘陳門’。
陳季川對此深有體會。
故而。
他不惜分出部分精力,用以教授弟子。初期興許辛苦些,可一旦第一批弟子成才,往后門中發展,就可以完全放手,由這些弟子去管理。
這一世。
陳季川又開始鉆研煉丹之術,煉出的丹藥他自己不用,賣出去換些錢財銀兩,對陳季川來說也沒什么大意義。
用以培養弟子,倒是正合適。
有‘白玉京’、‘陳門’的經驗,‘回音谷’也很快成就規模。
原先十二名弟子以及陸續收下的十八名弟子,個個都有靈根,資質也都是上等。
有陳季川這等名師。
有服氣散、蘊氣丹、先天丹等丹藥。
這些弟子大多都有成就。
陸陸續續或是成就先天,或是成就化勁。
分別被外界稱為回音谷‘十二劍’與‘十三太保’。
其中‘卞、康、孟、黃’就是修行《陳門七十二絕藝》有成,被稱為‘回音谷十三太保’中的四大太保。
四人關系最好。
時常一同行走江湖,與各路高手交流切磋,名號也算響亮。但七八個月前,途徑樊國時,便再無消息。
回音谷初時還不知。
直到上個月,回音谷三年一度的門內大比武,四人還未歸來,伍守陽等人才發覺不對勁,一面上報陳季川,一面派出弟子四處去查。
終于在這個月初,查出四人最后所在。
回音谷‘十二劍’之首‘玉龍劍’伍守陽親自去到樊國,多方打探,最終才將嫌疑鎖定在樊國國師‘張志和’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