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可立心中微微一動,“子舒兄,你這話里有話啊?你要去吏部?”
張景秋動不了的話,那么柴恪這個兵部左侍郎接任兵部尚書無望,而其他幾部尚書恐怕也都有難度,要想再進一步,就是去吏部或者戶部擔任左侍郎,這樣勉強算是一個升遷,畢竟吏部和戶部與其他幾部相比,分量都要重得多。
兵部原本排名還在禮部之后,但是隨著九邊軍務日趨繁重,兵部地位日漸提升,現在逐漸超過了禮部,而排在了吏部和戶部之后了。
這一輪吏部尚書要由江南士人來擔任,那么左侍郎按照慣例便不會由江南士人來擔任,防止吏部這樣一個重要部門被某一派系獨攬,右侍郎比左侍郎分量要輕一些,倒是沒有這方面的硬性要求,所以柴恪出任吏部左侍郎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柴恪倒也沒想到袁可立如此敏銳,略一沉吟之后才道:“有此可能,不過現在朝中局面混沌,內閣諸公現在都還沒撕扯明白,加上這順天府這邊的局面還有些混亂,所以現在還說不到那個份兒上去。”
袁可立微微蹙眉,“若是子舒兄你去了吏部,那兵部這邊就有些單薄了,本身右侍郎就缺著,你再一走的話,這左右侍郎來的人如果是外行,那可就麻煩了。”
柴恪一笑,“尚書大人還在呢,再說了,內閣諸公自然也能考慮周全,我原本希望稚繩或者禮卿你們倆能接任右侍郎,……”
袁可立相信柴恪這不是虛言,大周的晉升制度與前明既繼承又有些變化,在四品官員以上,尤其是京官和有著較深京官資歷的,這種破格晉升的情況就比較多見了,比如連升兩級甚至三級的情形都不罕見,當然,這也一般要湊著機緣。
比如像孫承宗和袁可立這種本來是正五品的郎中,但孫承宗去了西南,晉升一級為從四品,那么一仗打下來,如果表現優異,那么直接升三級晉位右侍郎也不是不可能。
袁可立的情況也一樣,只要就著機會,連升三級還很不是小說中寫的故事,這也是為什么大家都削減腦袋要混京官資歷,因為只有京官資歷,朝中大佬才對你有印象,才有破格提拔的希望。
所以才會有那么多人對馮紫英不在六部里邊留著而去了永平府大為不解,當然對于馮紫英來說,他有了翰林院修撰身份,實際上已經具備了京官資歷,至于說在大佬們心目中的印象,他倒是不在意,別人最急需的,比如像朱志仁,對他來說,卻不在話下,隨便在哪里,他也能隨時吸引到朝中大佬的目光,不缺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