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制作電視劇,前期準備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就是招募導演。
可是選誰做導演事情就變得有些困難了,傳統導演雖然懂得拍攝,可是他們不懂如何展示工業能力。
就不如說,打鐵。將作營里的鐵匠要打造橫刀,該如何拍攝呢?難道就拍一群人在那里敲敲打打,給幾個鏡頭展示一番忙碌的場景就可以了嗎?
或者說,給個特寫,展示鐵匠們的勞作之辛苦?
其實這樣的鏡頭,完全展示不出將作營的工業能力。
為什么有些鐵匠打造的橫刀質量更好,而有些鐵匠打造的就是廢品,這都是需要通過鏡頭來展示出來的細節。
這些細節,那些影視學院畢業的導演能夠展示出來嗎?答案顯而易見,并不能。
可是想要展示這些細節,總不能拍個對比實驗鏡頭吧?
其實詢問專業人士,就會給出很好的解答,看爐火的溫度和鍛打的工藝。
在同一個鏡頭里,像是畫卷一般,將一把橫刀出世的所有流程和工藝都拍攝進去,就可以了。
從原料到成品,分層次,從遠到近,或者從左到右的將所有的流程在同相對很短的時刻全都展示出來。
或者作為主角出場的背景,給展示出來,同時配上說明。當然不是字幕說明,而是通過那些鐵匠來展現出來。
這樣一個鏡頭,考驗的不光是導演的功力,還有對工業能力的掌控力。
對此,一名傳統的電視劇導演肯定做不到了,必須給他配上幾名技術導演才行。
這就是嵌入工業導演,他們給整部劇嵌入的是工業能力,是支撐人物成長或者劇情發展的支柱。其實業內有武術導演,那么再出現個嵌入工業導演也不奇怪。
如此嵌入,恐怕整部劇就不僅僅是文化產品了,而是充滿了工業細節的生產能力展示品了。
劇集播出的時候,找些人帶帶節奏,在找些不同領域的專家解讀一番,不信引不起大眾的好奇心。
那可是相當于全景展示,農業社會的生產力水平啊。
也就不枉費,花費那么多錢,來填充支撐農業社會的各項物質基礎的細節了。
導演組的能力標準選定之后,緊接著就是演員的選擇了。
兩部劇總共六十集,不灌水的六十集,就是那種稍微快進,就可能漏掉劇情的實打實的六十集,所需要的主要演員也不在少數。
如果請大牌演員,那么天價的片酬,將會耗掉大比的資金,很可能影響電視劇的整體制作水平。
可是如果不請大牌演員,又怕沒有影響力,觀眾不喜歡看。
剛開始,還困擾著大家,可是當一名技術人員說了一句話之后,他們才發現,原來解決方案是如此的簡單。
海量的大數據幾乎收集了人類所有的表情動作,只要找一些替身演員,負責動作捕捉,那么主要人物的頭像,都可以通過大數據換臉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