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古今,當人類還處在孩童時代的時候,可以和動物一樣,通過采集果子和狩獵荒動物來獲取必須的事物。
茹毛飲血的時代經過了漫長的歲月變遷,人類終于學會了用火。更好消化的各種熟食促進了人類大腦的發育,文明從此誕生。
有了聰明的大腦,師法自然就不在是一個偽命題了。馴養養生動植物,穩定的食物產出事件,就此出現。
又經過了千百年的時光醞釀,農業助力人類走上了加速繁榮的道路。
漸漸地,文字誕生了,文明也隨之誕生了。
可是很快,我們人類又遇到了另外一個大麻煩,那就氣候變遷。雖然各式禽獸已經不足以威脅人類食物鏈頂端的位置,可是對于人類來說知之不詳的氣候變化,成了一個要命的關卡。
人口數量周期性的脹縮,說明了人類還是大自然的奴隸,并沒有因為我們站在食物鏈的頂端,就被地球區別對待。
在她的眼里,人類或許就像曾經那些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生物一樣,在稱霸千萬年后,重新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然后輪回重啟,生命又一次的開始進化。
可惜人類太過特殊,和那些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霸主們不同,我們會思考,會快速的自我進化,甚至更新迭代。人類的大腦越來越復雜,處理信息的能力越來越強。
因為環境承載能力的緣故,就在人類和自然即將達成平衡的時候,一個改變人類命運的意外降臨了,那就是科學的出現。
從那時起,農業就不僅僅是農業了,也不僅僅是食物問題了。
對種子的科學研究,對肥料的化學合成,促進了助力了農業大發展,糧食產量節節攀升。甚至多到整個人類都吃不完的地步了。
優選育種,誘導基因突變,轉基因,等等技術迅速的被應用在種子領域,大自然的進化法則,在這一刻被人類撼動了。
機械化的生產技術,信息化、智能化的田間管理技術,優選轉基因的種子,種種科學手段,推動著糧食產量向著光合作用的理論極限靠近。
現代化的農業生產,靠著無數工業產品的支撐,糧食作物取得了令人瞠目結舌的高產。在靠天吃飯的古代,要養活一個人的糧食,需要十畝地的產出,現如今半畝地就足夠了,甚至還有很多富余。
在參觀完各地的農業研究所之后,張有道對現代農業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立足于現有的工業基礎,張有道不認為,他可以比那些專業人才做的更好。
生物圈實驗,剛開始的時候,他覺得是一個很好的突破口,可是真正深入了解之后,感覺也就那樣,沒什么特別的。
只要設施建的足夠大,直接圈一方小天地,實現物質循環,是不成問題的。以現如今的技術已經可以做到了。
一路參觀完畢,張有道總算又回到了家中。
知道他回來,趙美思將他父親張鐵流請了過來。有些東西,父子之間的交流,比夫妻之間的交流要簡單許多,也深刻許多。
書房里,張鐵流和張有道都站在書桌前,看著展開的地圖。
一條蜿蜒曲折的紅線,顯示了張有道一路走過的足跡,和各地的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