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著圖上那條略帶攻略性質的折線,張鐵流說道:“看來,你這一路收獲不小啊。”
“爸,我覺得,這次我可能白跑了一趟。”雖然“攻略”看起來很像那么一回事,可是在張有道的心中卻有些失望,收獲并沒有他預料中的大。
“這話怎么說?”聽兒子的語氣中有些許的沮喪,張鐵流不禁有些好奇。
“原本我打算,考察各地的農業生產,后來我發現,其實他們做的已經很好了,就算我也投入巨資,并不會改變現在農業的格局。經過這些年的發展,各地現代化農業建設已經基本完成,只要有工業在背后持續支撐,糧食產量是很有保證的。”
“這就是你放棄的原因?”
“這些還不夠嗎?已經飽和的市場,我插不插手,其實改變不了什么。”
剛聽他說完,就看到張鐵流將眼前的地圖收了起來,說道:“兒子,這地圖上的足跡可不僅僅是路線,還是一份底蘊,你在好好想想吧。你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雖然不明白張鐵流話中的含義,可是張有道還是接過了父親遞過來的地圖,將它放在了書架上。
“爸,你說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和古代的工業生產,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嗎?”
看著張有道眼中那若有若無的猶豫,張鐵流突然笑道:“沒什么不一樣的方,都是把種子種在地里,然后靠太陽成長,……,最后后收獲糧食。”
一聽這個道理,張有道有些愣住了,是這樣的嗎?萬物生長靠太陽?都是種地,工業化種植之后,其實并沒有本質的改變?
仔細想來還真是這樣,一樣的在田地里勞作,只不過通過各種機械的幫助,改變了勞動強度和方式罷了。
本質上還是要靠天吃飯。
如此看來,只有個別實驗里的作物,才能稱得上是工業化的糧食產品了。畢竟那些作物的生長并不是靠太陽提供能量,而是靠電力來提供生長的能量。
繞來繞去又繞回了原點,一切回歸到能源問題身上了。
“好了,別愁眉不展了,既然回到了家,就放松一段時間吧。明天帶你去嘗嘗你李叔的手藝,他剛開了一家特色餐館。”
“哪個李叔?”
“皇城飯店的李叔,他啊,退休在家呆了兩年,實在是閑不住了,前幾天特地找了個門面開了個餐館。打算根據心情來經營,隨便研究一些已經失傳的菜品。”
“李叔開了餐館,那我得去祝賀一下。”所謂的李叔,張有道知道,是個大廚,也是他父親好些年的朋友了。
捧場肯定是要捧場的,就是不知道,要送些什么禮物。
看了看外面的天色,張鐵流接著說道:“天色不早了,等會就去,昨天就聽他說,燉了一鍋好湯,要三十個小時才有滋味,算算時間正好。”
隨后,張有道就被張鐵流拉去喝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