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拿糧食來說,一萬多年前,我們祖先就開始了稻種農業,開始了初步擺脫大自然的“天命”,到了五千年前,大型水利工程設施的完善,以及上古諸國的征伐,給我們民族注入了族群發展壯大的內核。
人多力量大,在什么時候談論,都不算過分。
當然,有些人擔心我們的族群數量太過龐大,現有的生存空間,會滿足不了未來的發展需求,對自然環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其實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這種擔憂完全是多余的。
浩瀚的海洋,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水資源,火熱的太陽,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能源,只要我們民族掌握了高效利用他們的方法,那么現在許多困擾我們的問題將會得到徹底的解決。
比如說,耕地面積不夠,完全可以多建造植物工廠來生產糧食作物,用超高的效率來解決食物的短缺,而不影響外界的自然環境。
畢竟,在同樣的占地面積里,可是十倍,二十倍,五十倍,一百倍,甚至上千倍的生產糧食作物。
限制人口發展的糧食問題得到了“合理”的解決,當然有個前提,那就是可控核聚變的研究取得突破性的進展,讓我們使用的能源變得極為廉價。
飲食習慣養成以后,我們不得不面對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改變這種習慣需要花費的“代價”有多大?
在食物緊缺時期養成的習慣,和食物豐沛時期養成的習慣,肯定是完全不同的。那么人口之間很容易養成代際沖突。
這種沖突看起來是小問題,可是背后卻反映出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還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那就是對世界觀的沖突。
還有各種飲食文化的沖突,和食物(例如狗肉、野生動物等)能否食用的沖突,看似都是小問題,可是各種沖突多了,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其實是個危險的信號,那就是他們背后世界觀的矛盾。
如果沒有一個能夠統御他們的東西出現,未來不可期。
當然,外界環境的快速變遷,超過大多數民眾對我們社會的認知,從而產生了許許多多奇奇怪怪的言論,也不必擔憂,一代人總會老去,現在的有些觀點已經不合時宜,主流的年輕一代已經逐漸的掌握了話語權,這些充滿了自信的主流群體,將會解決掉現在許多富有爭議的東西。
從歷史土壤中成長壯大的文化,才是最適合本民族的文化,生根發芽結果之后,才是能夠引領下一輪民族騰飛的動力和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