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問題是根本問題,不能合理的給我們的年輕人解釋我們民族歷史的發展脈絡,套用拿來的話術解釋,會造成嚴重的認知偏差,和思維偏差。
就好比,現如今,官方對王朝定義為封建社會這種說法,就很不妥當。自秦始皇統一中國,設立郡縣制以來,封邦建國的“封建社會”已經消失了。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個說法,也是有問題的。歷史上我們并不是沒有遭遇過外來民族的入侵或者統治。
用我們自己的歷史觀來看,只是又一次經歷了,“國破山河在,努寇囂張日”的苦難罷了。
歷史已經證明,在這種危難時刻,總會有英雄豪杰走上臺前,帶領大家蕩平山河,恢復中華。
沒必要用西方的話術來解釋,我們自己的歷史慣性。
這就造成了,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的斷代。
隨著時代的發展,又開始逐漸回歸傳統,可是遇到的阻力卻是那么的巨大。
曾經恢復中華無往不利的文化自信,卻被區區幾代人不自信撕得粉碎。
我們不是沒有經歷過血與火淬煉的民族,完全沒有必要為一些歷史的小浪花而感到憤怒。
自信,從容,才是我們應有的秉性。
踏踏實實的做好自己內部的事物,然后風輕云淡的看世界,才是我們民族該有的心態。
好比踏入星空,細細想來,其實也沒必要上綱上線,以為多么了不起,讓他自然而然的發展就行。
回頭一想,雖然我們步入了工業社會,可是天地自然對我們的約束和古時并無二至,只是活動的地盤更大一些罷了。
還都是在地球內部努力的生存,文化傳統,不必丟失。
畢竟可以在宇宙中獨立生存的活動單元還沒有建立,談不上新的思想文化。
恐怕只有當我們擁有了獨立的宇宙戰艦,正式開始在宇宙中擴展我們民族的生存空間的時候,才是需要使用新思想和新文化的時機。
以現有的疆域來說,歷史已經告訴我們,持續了兩千多年的郡縣制,完全可以高效的持續運行下去。
這就是我們民族,一百年前,可以在這片不太富饒的土地上,繁衍出占據當時全世界人口規模的四分之一的原因,現如今下降到了五分之一。
在我們傳統的觀念中,丁口數量一直是一項很重要的政績指標。
可組織使用的人數越多,所展示的力量就越大。
如今看來也不過時,只要教育跟的上去,沒一個人創造力,就是我們這個時代發展的推動力。
而且這個推動力,比古時人口對社會的推動力,更加強勁。
解放了雙手(工業越發展用的人越少),又給思想插上了翅膀(民眾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我們的民族想不騰飛都難。
當然有個前提,那就是對我們民族自己的文化要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