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大剩》首映日的票房,是七千一百萬。
這個數字,不僅沒有超過陸豪以往的首映日票房紀錄,而且差了不少。
但,在同期上映的電影中,卻是遙遙領先,獨占鰲頭。
暑假檔,畢竟和春節檔還是沒法比的。
不過對于陸豪來說,其實也沒什么。
經濟學上有個很重要的定律叫邊際遞減效應。
當你天天吃山珍海味時,一頓海鮮大餐,已經勾不起什么食欲了。
現在,票房已然不是陸豪關注的重點了。
評價,也不是。
讓他眼前一亮感到興奮的,是海外票房。
《孫大剩》的海內外版本,是同期上映的。
這也算是慣例了。
不止《孫大剩》如此,之前陸豪的其它電影,以及其它導演的電影,也有不少是類似操作。
然而,走出去是走出去了,但票房……
呵。
一言難盡。
這么說吧,基本上海外版本的電影,票房全靠留學生和華僑群體支撐起來的。
觀眾基數少,票房自然是慘的一匹。
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之間,對于電影的欣賞能力是迥異的。
尤其是弱勢文化對強勢文化的輸出,更是難如登天。
國外電影,宙斯宇宙系列,克蘇魯系列,銀河漫游系列,在國內能夠大賣,以至于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全球觀眾的審美取向。
但國內的,就是不行。
而《孫大剩》,北美票房首日六百萬美元,島國三百萬美元,在印度甚至都有兩百萬。
這個數字極其亮眼,讓陸豪都是有些震驚。
什么情況?
根據發行方傳回來的調查報告顯示,原因是多種多樣的。
島國票房,是因為陸豪之前拍《伊豆的舞女》,刷出來的知名度,再加上之前幾部積攢的口碑,在這一部上得到了集中爆發。
印度票房,是因為當地本身就有“猴神崇拜”,再加上發行方運作給力,所以小小火了一把。
而北美……
是因為……帥?
猴子的那張海報,實在太過酷炫。
和猴子比起來,什么宙斯、哈迪斯、波塞冬……都有所不如。
正是因為如此,才吸引了不少觀眾的注意力。
根據以往的數據統計:
上一類在北美大火的華夏電影,要追溯到十年前,主題元素是——武俠,尤其是劍,七尺青鋒,百兵之祖。
而再上一類,要追溯到二十年前,主題元素是——拳,功夫,少林,太極,詠春。
這兩類電影,催生了一批類似的影片。
迄今為止,華夏籍卻在全球都有很大影響力的國際巨星,都是搭著這兩項主題元素的順風車。
而現在……輪到《孫大剩》了。
華夏神話中的人物形象,再加上個人英雄主義的浪漫故事,無疑一定程度上暗合了北美觀眾的審美取向,所以才造就了《孫大剩》的票房和口碑。
摸著這條脈絡,陸豪心情隱隱有些澎湃。
全球化的想法,越來越清晰了。
……
“陸大導,最近在忙什么呢?”
陸豪接到了一個電話。
是很久以前的一個老朋友打來的,自己拍第一部電影時認識的,容明啟奶奶。
“容老師您跟我鬧呢,您可別這么稱呼我,叫我小陸就行,還陸導,我導哪兒去啊我倒?我可沒那么飄。”
陸豪笑著說道,想起一件事,忽然的有點心虛。
之前不是答應人老太太,說要加入某個夕陽紅話劇團,結果自己一直忙著拍電影,忙著賺錢,一直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