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殿。
李祀滿臉怒火的望著禮部尚書。
禮部尚書負責科舉考試的一切事宜,所有考生的情況,他自當一清二楚。
“禮部尚書,你告訴朕,為何這些廢物,能夠進入殿試?”
“難道朕大唐,只剩下這些廢物?!”
李祀怒火沖天!
李祀記憶之中,大唐以盛產才子聞名,但現在,名單上的十位考生,是什么玩意?
只會溜須拍馬,阿諛奉承!
李祀要的不是這些廢物,而是能幫皇帝治理大唐江山的人才!!
禮部尚書跪在地上,冷汗不斷從額頭上冒下來,此時此刻,他不知道該如何回答皇帝的問題。
禮部尚書清楚,這次科舉考試,很多寒門考生,不論見識文采,還是謀略布局,遠勝名單上的十位考生。
但這有什么用?
這些寒門考生,沒有背景,沒有官員為他們舉薦,最多止步于省試...
想要進入殿試,唯一的辦法,只有找人投靠。
但寒門學子大多非常傲氣,根本不屑于找人投靠,最后的結局只能無奈還鄉...
李祀望著渾身顫抖的禮部尚書,目光陰沉:“禮部尚書?怎么不說話了?難道名單上面的十人,都是你安排的?”
皇帝話音剛落,禮部尚書嚇得一哆嗦:“陛下,微臣就算有再大的膽子,也不敢插手科舉考試的成績啊...”
李祀端坐在龍椅寶座上,打量了禮部尚書一眼。
他倒是相信禮部尚書這句話是真的。
禮部尚書作為朝堂正三品大員,估計沒蠢到去篡改殿試考生名單。
殿試乃皇帝親自主持,禮部尚書怎么敢在皇帝眼皮底下做這樣的事?
“那你說說,這究竟怎么一回事?”
李祀神色微微一緩,開口說道。
“啟稟陛下,這件事...”
禮部尚書深吸一口氣,最后咬牙說道:“啟稟陛下,關于科舉考試,有一個默認的規定,考生想要進入殿試,必須得有官員為他們舉薦,否則,考生就算再有才華,照樣會被刷下來...”
禮部尚書說完,便低下頭,等待皇帝的處置。
李祀微微靠在龍椅寶座上,雙眼微瞇。
禮部尚書說的這些話,李祀差不多明白了。
所謂的科舉推薦制,跟潛規則差不多。
這個規定不會寫在明面上,但實際執行的時候,卻是真實存在。
這也是李祀之前,查看大唐科舉制度之時,沒發現的原因。
并非李祀粗心忽略過去,而是明面上的制度根本沒提到這個。
李祀越想越心驚。
這所謂的官員舉薦,簡直是在斷科舉制度的根基啊...
若是沒有官員舉薦,那些寒門學子,將進不了殿試,能進殿試的人,都是和朝堂上的那些官員沾親帶故。
長此以往下去,大唐朝堂之上得不到新鮮血液補充,將會出現一家之言...
到那時,臣子之間無法相互制衡,皇帝的權力遲早被架空。
李祀目光深處一片冰冷,他絕對不允許朝堂之上只有一個聲音。
李祀不怕朝堂上的臣子們相互爭斗。
相反,臣子們爭斗的越厲害,只要沒踩到底線,置大唐利益不顧,皇帝反而樂見其成。
可是,當有一天,臣子們不再相互爭斗了,所有臣子以某位大臣馬首是瞻,那么皇帝恐怕就危險了。
李祀緩緩起身,望著跪在地上無比惶恐的禮部尚書:“愛卿不必緊張,這件事錯不在你。”
科舉推薦制度乃大唐立國以來,那些世家大族為了把持朝堂,相互妥協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