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回到軍營以后并沒有立刻開始著手寫《平凡的世界》,動筆之前他還要做很多準備工作,雖然有了那三年的插隊經歷,但是這遠遠不夠。
張偉之前所寫的那三部更像是軍營報告文學,文學性要求并不那么高,只要力求真實即可,而《平凡的世界》文學性思想性要求更高。
張偉認為自己還要更加充分的了解這個時代的農村生活和鄉村面貌,這樣才能和曾經的那部一樣,將國家大事,政治形式,家族矛盾,農民生活的艱辛,新一代的感情糾葛,以及黃土高原古樸的道德風尚,生活習俗都真實而細膩地描繪出來,形成一個全景式地展示七八十年代華國農村生活的畫卷。
而且陸遙因為這部而耗盡了心血,年僅四十二歲便英年早逝,使的劇情停留在了第三部,這也讓無數讀者扼腕嘆息,為這么優秀的不能繼續續寫第四部而感到可惜。
張偉考慮在動筆之前自己是不是準備的再充分一些,為后面的劇情埋好伏筆,然后在仿寫完原著三部曲之后,繼續續寫后面的劇情,讓這部將愛情與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描寫的淋漓盡致的巨著在改革開放的每一個時期都成為激勵人心的一部經典之作。
張偉甚至在想要不要在動筆之前把陸作家其他的幾部中短篇先仿寫出來,權且充當練筆。
當然這些都是今后幾年的寫作規劃了,回到軍營的張偉目前面臨著一個棘手的問題,那就是考軍校。
經過這一年多來的不斷思考,張偉并沒有退役的打算,而是計劃以后一直在軍隊里,在體制內深耕下去,那樣文憑對他來說就非常重要了,現在的他還只有初中文憑,這將嚴重制約他今后的發展。
張偉也曾有過退役從商的想法,但是仔細考慮過之后他發現,自己也許并不是那塊料,憑借著穿越者的優勢,初期賺點小錢也許還可以,但是想做大挺難的,他根本沒有管理天賦,而且他的身份也比較敏感。
再說重活一世,張偉也想過得灑脫一點,聽憑自己的喜好,在軍旅文藝事業上面做出點成績,不求流芳百世,至少活得精彩。
在六七十年代參軍,初中畢業生都算是文化水平很高的了,如果表現優秀,特別是立功以后,提干當個班長,排長什么的很普遍,但是到了八十年代,很多軍校恢復了招生,初中生在軍隊中提干的已經慢慢變少了,到了九十年代,軍官基本就都是從軍校畢業生中提拔了,初中文憑想被部隊重點培養,除非是立大功,而到了新世紀,初中畢業生想參軍當個大頭兵都難,更別說提干了。
這也充分說明了我軍官兵文化素質的提高,后世某些科技含量高的兵種,像是火箭軍的某些團級單位基本全員都是本科畢業,因此張偉現在急需提升自己的文憑等級。
這個年代還沒有正規的統一的軍考,想上軍校一種情況還是要靠組織推薦,但是這種推薦基本都是一兩年的短期培訓進修,是要得到提拔的先兆,畢業之后拿到的文憑也都是大專一級的,甚至是連文憑都沒有,只有一個培訓結業證書。
其實不止在軍隊,地方上也是一樣,雖然此時已經恢復了高考,但是在這個年代由學校,企業,工廠和政府部門等直接推薦上大學進修的情況還是一直存在的。
由于那些年運動的原因,各部門都缺乏專業人才,像是好多銀行職工連金融知識都不懂,設計院的設計員們連圖紙都不會畫,因此單位只好把這些人送去大學回爐。
電影《芳華》里面的劉峰就因為多次立功,年年標兵,被組織推薦去軍政大學進修,回來之后可以直接提一級正連,從此離開劇組打雜的活,去坐辦公室,只是可惜這么好的機會被他發揚風格直接讓給了別人。
還有一種情況就稍微正規一些了,很多軍隊本科院校這兩年也和地方上一樣,恢復了考試招生制度,但是還沒有完全規范化,目前基本都是一校一考,學校自主命題,自主招生,考試時間也不固定。
而報考流程也不是像后世那樣,隨便報,還能多挑選幾個學校作為備胎。
現在大學雖然恢復了正常招生,但是錄取人數十分有限,像是77年恢復高考第一屆全國報名人數有570萬,而錄取人數僅僅有27萬,錄取率為4.7%,相對比的是后世2010年以后,每年高校招生人數都接近700萬,高考錄取率基本都在70%以上。
這個年代每所軍校每年招生也就在幾百人左右,能不能考得上先不說,就連報名資格都十分珍貴,報名表格會分到每個軍區,名額有限,想要參加考試的士兵需要向所在部隊提出申請,得到批準之后才能去參加考試,而且一次機會只能考一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