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文抄公當習慣了,產生了創作《平凡的世界》的想法以后,就想立刻動筆書寫,但是才寫了一兩萬字就寫不下去了,怎么看都不滿意。
和電視劇他都曾經看過,主要人物的那些事跡也都知道,但是在行文中卻寫不出孫少平,孫少安兄弟二人那種自強不息,與命運抗爭,矢志改變命運的奮斗精神來。
張偉說道:“是啊,以我插隊那三年的生活閱歷來書寫這部還是遠遠不夠,所以我準備用兩到三年的時間進行準備,擴充視野,掌握資料,構思大綱,然后再用三到四年的時間完成這部。”
孫哲說道:“你有這個心理準備就好,但是我還是建議你可以先寫一些反映時代面貌的中短篇練手,另外你要是需要查找什么資料的話我可以幫忙。”
張偉說道:“正好你來了,不然我也要寫信找你幫忙,我列了一個書單,上面的書需要你幫我收集下,我們學院的圖書館里面文學類的書籍太少了,好多資料都找不到,你回帝都以后幫我在帝都的書店還有圖書館里面找一找。”
說這張偉從兜里掏出一張紙遞給了孫哲,上面記錄的都是他在做準備工作時找不到的資料。
孫哲接過書單看了一下,居然有幾十本之多,有最近兩年的文獻資料、報紙雜志、社科論文,也有文學作品,有一些他都沒聽過名字,看來對方是真的下定決心來寫這部長篇了。
孫哲說道:“好的,回帝都以后我馬上就幫你去找找。”
張偉說道:“那就謝謝孫哥了,需要錢的話,你就從我的稿費里面扣除就行。”
送走了孫哲以后,過了兩天,張偉終于是等到了楚筠的回信。
楚筠在信中說已經回到了加州,她沒有出去工作,而是申請了斯坦福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專業的博士學位,想要繼續讀書,這也是她回國前和張偉有提到過的。
在西方發達國家的學生群體中有一種十分流行的“GapYear”,翻譯過來就是“間隔年”。指的是青年在讀大學之前或者大學畢業之后工作之前,不要盲目踏入社會,而是停頓下來,做一次長期的遠距離旅行,用一段時間放下腳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更好地迎接未來的工作生活。
“間隔年”最初是二戰后各國政府倡導的一種青年交流活動,借以增進不同國家之間人們的交流理解,以防止世界性大戰的再次發生。六七十年代“嬉皮士”群體的形成也與此有關,他們離開家鄉,用流浪的生活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價值觀和政治訴求。
楚筠來華國旅行,就是在度過自己的“GapYear”,她一直很喜歡華國傳統文化,恰逢去年中米建交,到華國旅游變得更加容易了,于是大學畢業后她也沒有來得及仔細思考接下來的人生規劃,就背上背包有了這次旅行。
楚筠還告訴張偉她和父親一起看了張偉贈送的電影錄像帶,當看到反映內戰時期的那幾部影片的時候,她父親的表情極其精彩,尤其是還有一部電影里面的某個**軍官的原型正好是她父親本人。
而電影里面把他表現的十分厚顏無恥,就那個演員的形象看著就像壞蛋,當時的情景別提有多尷尬了,但是事后她父親又偷偷的看了好幾遍。
楚筠在信中問張偉是不是故意找了一部這樣的電影來。
張偉心中直叫委屈,自己當初可是極力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的啊,不過話說這位國黨的將軍能被拍進電影里面,那他當年應該也是一個有名的人物啊,不知道楚筠的父親到底是哪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