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過得很快,一眨眼就已經來到了十一月中旬,張偉和曹教員一起寫的幾篇關于兩伊戰爭的分析文章,從九月底開始就已經陸續在學院主辦的《指揮學報》上面發表了。
這幾篇文章自發表之后就受到了很多軍事研究人員的關注,因為文章中對于這場戰爭發展的預測實在是太準確了,作者簡直就像是在操縱著傻大木的指揮棒一樣。
目前的兩伊戰局正如張偉在文章中預測的那樣進行著,依拉可軍隊在九月底就包圍了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爾,但是直到十月初才攻破外圍防線進入市區,然后就是殘酷的巷戰,在巷戰中,依拉可軍隊遭到了依朗正規軍和衛隊的拼死抵抗,雙方共計戰死七千余人,到了10月底,依拉可軍隊才勉強占領了這里。
由于此戰過于慘烈,后來霍拉姆沙赫爾被依拉可軍隊改名為“血城”。
而另一邊,發生在幾十公里之外的煉油中心阿巴丹的戰爭才剛剛開始,這注定又將是一場血戰。
現在傻大木已經不指望徹底顛覆對方了,他只希望能夠迅速奪取阿巴丹,切斷依朗的經濟命脈,掌握戰爭的主動權,而后逼迫對方接受和談條件,簽訂城下之盟,體面的結束這次戰爭。
《指揮學報》的編輯最近這幾天又在催促張偉和曹教員了,讓他們繼續寫文章分析中東戰局的變化。
而報社最初刊登《兩伊戰爭前景預測》這篇文章的時候,還是看在了曹教員的面子上,文章刊登出來之后收到了很多質疑的聲音,但是接下來的一個月里面,這些質疑之人就紛紛被打臉。
報社最近甚至接到了好多軍內領導的電話,來詢問兩位作者的身份,甚至還有總參謀部總長辦公室的一位秘書打電話過來詢問情況。
而張偉和曹教員兩人也再接再厲,繼續在文章中做著神預測。
張偉在最新的一篇文章中表示,隨著戰爭的深入發展,兩國的彈藥裝備消耗數字都是非常巨大,雙方前期儲存的戰備物資很快就會見底,而靠兩國自身的工業實力很難滿足這樣大規模戰爭的消耗。
現在國際社會都在對參戰雙方實施武器禁運,雖然這只是名義上的,私底下西方發達國家仍在通過第三方進行轉售,但是肯定還是難以滿足參戰雙方巨大的需求。
張偉在文章中建議華國也可以考慮這種方法,借此來為已經逐漸陷入困境的軍工企業帶來訂單,為改開和軍隊的建設提供資金。
文章一發表出來就引起了更大的質疑之聲,畢竟這種生意華國之前從來都沒有做過。
張偉也不和他們爭辯,而是在接下來的文章中拿數據說話。
通過對兩**隊的武器裝備情況進行分析,他在文章中得出一個結論,參戰雙方單以坦克這一種裝備來計算,未來幾年的需求數量就在五千輛左右,總價值超過三十億米元,華國只要能從中分到很少一部分,就足以支撐軍工企業的持續運轉了。
要知道從建國到現在,華國的外匯儲備還沒有哪一年是超過十億米元的,而今年由于改開的進行,華國企業從國外引進了大量的機器設備,更是第一次出現了大額外債,外匯儲備凈值接近負的十三億米元。
新的文章發出來以后,張偉和曹教員這對組合引起了更大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