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發表的第三天曹教員就接到了軍委的通知,讓他去帝都出席一個軍事會議,可惜通知中沒有提到張偉的名字,大概是感覺一個軍校生對文章的貢獻有限吧,畢竟曹教員是進行世界軍事研究的研究員,是軍內有名的中東問題專家,在這之前也發表了不少軍事論文,本來就很受關注。
曹教員出發前還想著拉張偉一塊去,張偉也不在意,他已經將自己想說的話和曹教員都溝通過了,不想說的那些他還是想等有機會見到領導的時候直接傳遞上去。
張偉其實也想回帝都待兩天,因為最近這段日子他被黃大隊折磨得不行,但這也怨不得別人,純粹是他作繭自縛。
前段時間,張偉和李教導員一起發表了《特種部隊作戰編組研究》這篇論文,文章中對特種部隊作戰的人員和裝備構成進行了分析。
他們認為為了保持靈活機動,特種部隊應進行小規模的編組,采取分散行動的方式。
例如以中隊為基本編組單位,每個中隊十二個人,分為三個四人戰斗小組,包括隊長,狙擊手,觀察手,尖兵,機槍手,突擊手,工兵,通訊員,軍醫等,行動時每個人各有側重,但訓練時每個人同時也要掌握其他人的技術,保證隨時可以替代其他人的工作。
文章認為這樣的編組方式有利于實施秘密滲透,隱蔽行動,達成突然襲擊,以少勝多的作戰效果。
但是文章寫得再合理,再花團錦簇,那也只是一種設想,是紙上談兵,沒有實際的戰例支持,說服力不強。
再加上對于特種部隊成員的訓練科目和訓練標準的設置,還存在某些細節問題,這些不是拍腦袋就能決定的,需要在實際的訓練中進行總結。
因此,張偉說動了李教導員,在指揮系內找到了一些身體素質好,軍事能力強,體格健壯的學員,按照文章中提出的設想臨時編組成兩個特戰中隊,利用所有的課余時間進行特戰科目的訓練,以檢測理論的可行性。
張偉本想只做個旁觀者,耍耍嘴炮,在訓練時提些修改意見就行了。
沒想到李教導員請來了黃大隊來負責訓練這批特戰隊員,而黃大隊居然提出要讓張偉作為中隊長,負責帶領其中一個中隊,理由還挺充分,沒有人比張偉更了解這份訓練計劃了,有張偉的參與實驗會更加順利,讓張偉都沒辦法找借口推脫。
而在開始訓練以后,張偉充分見識到了黃大隊的瘋狂,簡直是把他們當成了真正的特戰隊員來訓練,嚴格按照張偉他們提出的訓練標準來考核,要知道那個訓練標準可是在我軍普通士兵訓練標準的基礎上提高了一大截。
就以人民軍隊的基本訓練科目五公里武裝越野為例,部隊考核標準是20分鐘內優秀,20到21分鐘良好,21到22分鐘及格,超過22分鐘不及格。而在特戰中隊的考核中每一檔的考核時間都減少了兩分鐘,要跑到18分鐘以內才算優秀。
這樣的訓練強度讓自愿參加實驗的學員們都叫苦不迭,感覺上了賊船,還沒辦法下去,軍人的榮譽感讓他們沒法說出放棄的話來,更沒辦法過多的抱怨,因為黃大隊在每次訓練中都是以身作則,而且好像還樂此不疲一般,黃大隊好像是找到了當初在野戰部隊當偵察連連長時的感覺。
張偉也是被訓練折磨得夠嗆,他從小也算是很能吃苦的,插隊三年,服役五年,剛參軍時也是訓練尖子,但是最近這一年當上宣傳股長以后,天天在辦公室,訓練量小了很多,現在再撿起來也是挺困難的,比起另一個特戰中隊的隊長李三水差了很多,那家伙和黃大隊是一個級別的,體能簡直變態。
十五公斤負重越野,八百米障礙,手榴彈投擲,徒手攀爬,單雙杠,汽車駕駛,坦克駕駛,徒手格斗,排爆,射擊等等一個個科目練下來,臨時組建的兩個特戰中隊終于有了點精英的雛形。
而且這樣的訓練也為張偉和李教導員的論文提供了很多有參考價值的數據,最近《特種部隊訓練科目設置》這篇論文已經寫的差不多了,雖然其中關于機降傘降潛水這些科目還無法驗證,但是至少陸戰科目的設置已經很科學了。